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触乐网【视频】- 明月大和尚《佛说盂兰盆经》讲记第三讲 法筵-养正

2019-02-19 全部文章 373
【视频】| 明月大和尚《佛说盂兰盆经》讲记第三讲 法筵-养正



编者按:2016年盂兰盆节期间,明月大和尚发大悲心,慈济群迷,广开法筵,宣讲《佛说盂兰盆经》,受到广大信众的强烈反响。
自七月初一开始,兜率寺在般若学处群发起学习《盂兰盆经》的活动,同样受到信众居士的热烈欢迎,应广大信众请求,方便大家随时随地学法闻思,自即日起,我们将师父上人讲经视频与文字,分七次在平台发出,方便利益无量众生。
以此学修功德,祈愿听经信众现世父母福乐无极,消灾免难,过世父母入天华光,得生净土。祈愿世界和平战灵天舞套,国基巩固,海晏河清,风雨以时。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吉祥!阿弥陀佛!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平顶山卫校吧,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二、解文义
甲一、序分
乙二、别序缘起
别序的作用在于记述佛讲一部经的因缘,例如,《楞严经》是因为阿难尊者被摩登伽女摄入淫室,将毁戒体,佛陀为了搭救阿难才宣说神咒,进而讲了《大佛顶首楞严经》,而《法华经》是因为佛眉间放光东照,弥勒菩萨生起疑问,舍利弗三番祈请败类凌飞,佛才说宣说《妙法莲华经》,由此可见,佛讲每一部经都有其独特的因缘,所以,记述这个因缘的别序也称为“发起序”,那么,《佛说盂兰盆经》的发起因缘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这部经的别序: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我在科判中把本经的别序分成了七个部分,一,“大目犍连始得六通。”叫做尊者证道。证道之后首先做什么呢?二,“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叫做念恩欲报。三,“即以道眼。观视世间。”叫做神通寻亲,观察寻找自己过世的父母在哪里。四,然后“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叫做见母堕恶,发现自己的母亲堕入恶道之中,没有食物可吃,瘦骨嶙峋。五三北豆酥糖,“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叫做悲送钵饭,他的母亲看到儿子送饭来了,什么反应呢?六,“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从目犍连的母亲吃饭的姿势就能看成她的恶习未改,这个后面我们再详细分析。七,“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食物还没有到嘴里面就变成了火炭,根本吃不到嘴里去,所以叫做饥不得食。
甲一、序分
乙二、别序缘起
丙一,尊者证道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就是尊者证道。珂兰葵尔瑞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大目犍连尊者,大目犍连又作摩诃目犍连,“目犍连”是他的姓,翻译成汉语叫做菉菽氏,古代把绿豆称作菉,古时候菉也和绿色的“绿”字通用。关于“菽”,就涉及到一个常识,我们经常祈愿“五谷丰登”,大家知道“五谷”指的是什么吗?(众答纷纭)关于五谷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主要的说法之一就是稻、黍、稷、麦、菽,分别是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豆子,“菽”就是指豆类。古印度有一个族群在修道时,以绿豆为食,他们这个种族就以绿豆为姓氏五龙夺凤,称为菉菽氏,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就是这个族群的后人,所以,目犍连的姓氏是采用其母亲的姓氏。目犍连尊者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一种树的名字,当初他的父母没有孩子,就拜这个树的树神,因此而生下了目犍连尊者,他们就以这个树的名字来给目犍连尊者命名触乐网,尊者的父亲是王舍城的辅相,是婆罗门阶层,所以他的出身是相当尊贵的。目犍连从小就出家修行,和舍利弗是同参道友,两人交情非常好,他们共同拜当时一位很有名的修行人珊阇耶为老师,但是珊阇耶是属于修苦行的外道,目犍连和舍利弗跟着珊阇耶修行了很多年以后,他们都觉得这位老师的学问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了,两人就决定离开删阇耶,另外创立教团修行,并且各自招收了二百五十名弟子。目犍连和舍利弗不但年龄相仿,并且学问和思想也都差不多,他们自负地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比他们更有智慧,也没有人有资格做他俩的老师,在修行的过程中,目犍连和舍利弗两个人还约定,如果他们之间谁先得道证悟的话,一定要告诉另外一方,以便互相提携精进。后来,释迦牟尼佛觉得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就派他最早出家的五大弟子之一阿说示尊者到他们两人修行的地方去,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上遇到阿说示,被他庄严的态度和威仪的行止所吸引,他禁不住上前问道,您是跟随谁修行的呢?您的老师都教你一些什么道理呢?舍利弗问这些话的时候,态度还是很傲慢,阿说示尊者很有威仪地回答说:我的老师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他常讲的道理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舍利弗听到这句话以后,顿时觉得心中一片光明,对宇宙人生和种种疑问一扫而空,就感觉以前自己所学的东西简直一文不值了,他就问阿说示尊者,我可不可以跟着你的师父去修行呢?阿说示尊者说当然可以啊,舍利弗说,我还要通知一个我的同参道友,希望他也能和我一起追随释迦牟尼佛。他就回去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听了这四句偈之后,也是心开意解,觉得是无上甚深的妙法,决定一起随佛出家学道,所以他们两个人就带着各自的二百五十个弟子去找佛陀剃度出家。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这个因缘法很简单,乍一看好像也没什么,但是对于追求世间真理、追求解脱、追求大自在的人来说,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之后,那一定是破迷开悟的!他们两人在佛陀的座下剃度之后,目犍连尊者宿世的善根深厚,他跟随佛陀出家七日,就达到了本经开头所说的“始得六通”,也就是证得了阿罗汉果,舍利弗尊者是在剃度十五日之后才证果的,由此可以推断,本经宣讲于目犍连尊者剃度七天之后,这是很了不得的!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始得六通”就是他刚刚得到六种神通的时候,其实他是证得了四果罗汉,那么为什么本经没有直接说目犍连尊者证得了阿罗汉道,而是特意强调他得到的是“六通”呢?我们知道,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神通第一”,佛陀的弟子各个都有神通,但是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虽然你们都有神通,但是不能以神通示人来度化众生,佛虽然不提倡弟子们用神通度化众生,但是他对目犍连尊者的神通妙用仍然非常赞叹,曾经说除了佛之外,神通最大的就是目犍连尊者。为什么目犍连的神通能够第一呢?这也是有因缘的朵拉玩宾果,目犍连尊者在往世劫的时候青团网,曾经有一世是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渔夫,每天打渔、卖钱、打渔、卖钱……,突然有一天,这个渔夫就觉得这种生活是一种苦业,每天靠杀生养家糊口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醒悟到人应该在今生为来生积累功德迟帅的老婆,由于这一念向善之心悍明,他就决定改业,从事善业,没过多久他去城里,碰见一位辟支佛,这位辟支佛每次走在街上,进止安然的行为,威仪庠序的风度,走路讲话都非常有威仪,非常有摄受力,他见到以后,很是恭敬,就对这位辟支佛说胜芳吧,我打算供养您心的牵引,然后跟随您修行,然后就把这位辟支佛请到家中供养膳肴,请他说法,可是这位辟支佛虽然外现威仪,遗憾的是不善于说法,只会用神通度化世人,不用其它的法门,每次渔夫供养他之后,他就给渔夫示范神通,飞天入地,或左或右,或前或后,上下自如,渔夫一见,生大欢喜,就发愿好好修行,来生也要得大神通,因为他在往世发了这样一个愿中国捐精网,在这一世他遇到释迦牟尼佛之后走读大中华,就证得了神通第一,所以他也是因愿而成。在座的诸位啊,由此可以看出,不要轻易地发愿,当然,好愿要经常发,坏愿一定不能有,因为你的每一个愿,在未来世都要有果报!
“六通”是什么呢?通是天然智慧,照彻无碍。在没有得道以前,我们天然自性的智慧没有流露出来,自己的业障覆盖了自己的本性,慈悲智慧的佛性并没有显发出来,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处处都是障碍,如蚕作茧自缚。本来我们可以像佛一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自在,神通自在,无拘无束,但是由于业障的覆闭,使得我们处处都有障碍,我们的眼睛能够被一叶障目,我们的耳朵隔出几十米之外就听不到,我们的鼻子也只能闻到很近的气味,我们的心对别人的想法甚至对自己的想法都猜不透,我们就是因为被障碍住李美旋,所以不通,而六根清净的人,处处都能够通达无碍。那么,“六通”都包含哪些呢?
一,天眼通。诸位有没有天眼通啊?(众答:没有)我们凡夫只长着肉眼,佛有几眼啊?(众答:五眼)对,哪五眼呢,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果我们证得神通的话,最初证得的就是天眼通。凡夫是肉眼,神识混浊,只能见近,不能见远,大家现在能看到保定市里发生什么了吗?(众答:不能)但是大家能看到我们法堂里发生什么,这就叫见近不见远。我们经常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一张纸都能遮挡住我们的眼睛,所以天眼不通,那么如何才能天眼通呢?“以清净本然之体,发出见性”,要用我们天然的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性看待一切的时候,才不会有障碍,才能够观色无碍,观六道众生的前世因、后世果、何处生、何处死、是苦、是乐,历历分明,才能够想看远看远,想看近看近。如果你们想证天眼通的话,要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动不摇的心去看,而不要用你的眼睛看,如果师父出门了,你们就能看见师父在外边做什么呢,诵什么经呢。(众笑)
二,天耳通。天耳通就是闻声无碍,听闻声音没有障碍。能听到什么呢?能听到六道众生悲、喜、苦、乐等等的音声,无论离得远还是离得近,你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如在耳边,听得清清楚楚。
三,他心通。就是对其他人心中所想之事知道的清清楚楚。凡是六道众生,大家注意我这句话,凡是六道众生,心中有何念头,不用说,便能知道。关于他心通也有一个公案,唐朝的肃宗皇帝时期,有个叫做大耳三藏的印度僧人来到京城,他自称有他心通,唐肃宗就请国师南阳慧忠禅师去试验,慧忠国师说,听说你有他心通,那你看看我的心现在在什么地方?大耳三藏说,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跑到西川看龙舟竞赛去了?过了一会儿,慧忠国师又问,你说我的心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大耳三藏说,你是一国之师,怎么又跑到天津桥上看耍猴去了?”天津桥是唐朝东都洛阳附近的洛河上的一座桥,不是在现在的天津市。又过了一会儿,慧忠国师进入禅定,然后问他,你说现在我的心究竟在什么地方?大耳三藏找了半天,找不到,慧忠国师就斥责他,你这野狐精,你的他心通怎么不灵光了呢?大耳三藏惭愧得说不出话来。禅师说你这个神通不叫什么神通,我做事的时候你能看见,我进入禅定的时候,你就不能知道我在干什么,所以,神通对于那些禅定的人来说是没用的,他心通也是一样,他心通只能用在六道众生的身上,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徒弟们说,你如果要想我不了解你们,除非你们不起心不动念,你不想让别人了解你,你就不要起心动念,别人就没办法了解你,你只要起心动念,那一定会有人把你看透,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怎么保护自己呢?心中不起一念。
四,宿命通。就是对过去世、未来世的一切事情都能知道,不但能知道自己一世、二世乃至于百千万世以前的事,而且能知道别人八万四千劫以内的事情,这叫宿命通。
五,神足通,也叫如意通。身如其意,随念即至,身能飞行,山海无碍,能变大变小,一能变多,多能变一,移近就远,移远就近,此界没,彼界出,彼界没,此界出,变化无穷。什么意思呢,就是身体能够随着自己的意念,念头想到哪里,身体就能跟过去,而我们凡夫呢,要想到哪儿,身体能过去吗?现在让你想自己的家,你马上就能想到家在哪里,怎样进门,客厅什么样子,卧室什么样子……,可以说你的意识已经回去了,但是你的肉体能回去吗?你的肉体还在寺院,这就是你的身体不能随你的念头而至。证得如意通的人,念头到了,身体就到了,比高铁飞机火箭还要快,然后就是身体可以飞行,无论是高山还是大海都能够飞行穿越,他的身体能大能小,一个能变成多个,多个能变成一个,远处的东西可以让它离得近,近处的东西可以让它到远处,可以从一个地方消失,从其他地方出来,可以从别的国家或别的国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可以变化无穷,这个就是神足通。但是,神足通也有不圆满的地方,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要讲戒,目犍连尊者和舍利弗尊者当时正在外地,听说佛要讲戒之后,都想要赶快回到佛的身边去,目犍连尊者就想,我神通第一,肯定先到,于是他就对舍利弗尊者,你先走吧,我等一会儿再走,但是等目犍连尊者用神通过去之后,一看佛正在讲课,他再一看吓了一跳,怎么了?舍利弗尊者已经在那坐着呢,他就很谦虚很大度,说佛啊,我不应该是神通第一,舍利弗尊者应该是神通第一,我们俩相约而行,我用神足回来的,他怎么已经坐在这里啦?佛说,虽然你有神足通,是神通第一,但是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他听说佛要讲戒,心生迫切要学戒,以他的智慧第一,身即随心而至,而你自认为有神足通,但是根本就没有升起慕求渴望学戒的心来,所以没有他到的快。今天你们中间有人来的时候堵车了吗?就是因为你们学法的心不够恳切!你们要想师父在讲经,我一定要听,不能迟到,你如果真正升起这种慕求的心来,那么我们所学是无碍的。所以,不论是神通也好,还是智慧也好,我们的心愿一定是大于这一切的,这就是愿力,我们一定要有大愿力。
六,漏尽通。“漏”就是三界的见思二惑,如钵破漏,不可复用,我们吃饭的碗、喝水的杯子如果破了,还能不能用啊?(众答:不能用)同样,我们凡夫面对烦恼障碍,不思出离的话,就犹如破钵一样,所以叫做漏。阿罗汉已经断见思二惑,他们就不再受三界生死的困扰,所以叫做漏尽,六种神通之中,唯独漏尽通是四果阿罗汉才有,你证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没有漏尽通的,唯独证到了阿罗汉果才能够有漏尽通,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证得了阿罗汉果才能够跳出三界的生死,从此永不受轮回之苦,目犍连尊者就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这里叫做“始得六通”,经文之所以没有直接讲目犍连尊者证得阿罗汉道,而是强调“始得六通”,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
以上是别序里的第一部分,叫做尊者证道,我们本次的讲解就暂时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清净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