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赵本山女儿赵玉芳【视频】- 忠孝节义代代传 “说书人”刘兰芳-CCTV文化十分

2018-05-21 全部文章 462
【视频】| 忠孝节义代代传 “说书人”刘兰芳-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八月中秋薄露,路上行人凄凉。
小桥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万想。心中不得宁静,清早览罢文章。
十年寒苦在书房,方显才高志广。
这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说书时经常使用的一首定场诗。
每逢八月十五,在她的演出中,总能听到这一段。诗中不仅描绘了秋日思绪,还蕴藏着一丝玄机——每句首字均为前句末字的一部分。比如小,是凉字的一部分;而心字是想字的一部分。
这首定场诗颇为励志,中秋不能团圆本显凄凉,但才高志广的人也要耐得住这寂寞才是。
对于“说书人”刘兰芳来说,每逢中秋念及此,也是含着一份对家的牵挂。
身为曲艺工作者,刘兰芳中秋节很少和家人一起度过。今年中秋节,刘兰芳要在四川参加全国道德模范故事巡讲,临行前一天,两个儿子特意来看望父母,全家人提前过了个中秋节。
中秋来临之际,“CCTV文化十分”特别推出“月圆同心”系列推文,为您送上中秋的祝福。今天,让我一起通过《文化十分》的镜头走进刘兰芳的四口曲艺之家。
▲点击视频观看 刘兰芳一家的中秋团圆

对儿子的“特殊照顾”
“八月十五月儿圆,千家万户庆丰年,有时家人分两地,为民求乐心也甜。”
一聊起中秋节,刘兰芳的老伴儿王印权当即在现场作了一首诗。
刘兰芳老伴儿 快板演员王印权
因为她忙,所以八月十五我就得领着孩子们和家里人聚一聚。
我们经常在摆上酒菜之后,给她打个电话,说:“你那边怎么样,我们现在吃大螃蟹,你闻着味儿没有陈韵伊?今天大家都要看月亮啊!”然后,她就说:“闻着了!看见月亮了,我们都在月亮里头,这样就相当于见着了!”
刘兰芳与老伴儿王印权(快板演员)
全家散落天涯海角过节,对于刘兰芳一家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刘兰芳的大儿子王岩表示:“一说过节,我是深有感触的。因为越到节假日,演出越忙,尤其是所谓的团圆节,像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过的是太少太少了。”
刘兰芳大儿子 快板书、评书演员王岩
1990年左右,我们全家在外演出,我母亲在青海,我父亲在河南,而我在四川。那时没有手机法拉帝,我和父亲好不容易通了一个电话,想爷俩儿约在八月十五那天赶到河南灵宝一起过个节孟婆哪里多。
我从四川坐车到宝鸡,再从宝鸡赶到河南灵宝,而我爸爸也辗转从河南赶到灵宝。我们爷俩儿见面后找个小饭店仕途官运,喝点儿小酒,过了个中秋节。
那时已经出现了异地打工,我们旁边坐了一个小伙孙孟全,也在过节。一个人,赵本山女儿赵玉芳摆了三双碗筷,喝一杯酒就说一句:“爸,妈,我敬你们一杯!”那个小伙的镜头,我永远永远忘不了。
刘兰芳的两个儿子王岩和王玉从事的也都是演员工作,大儿子王岩在二炮话剧团说快板,二儿子王玉在煤矿文工团说相声。高中毕业后优士圈,兄弟俩陆续进入鞍山市曲艺团,常和父母一起登台演出。
▲点击视频观看 王岩王玉表演
虽然和父母在一个团里工作,母亲刘兰芳还担任着团长的职务,但王岩和王玉却从来没有因此享受什么特权,相反兄弟俩还被父母以另一种方式“特殊照顾”。
刘兰芳大儿子 快板书、评书演员王岩
跟父母一起去演出,当大伙的面要叫团长、叫刘老师、王老师,不许叫爸爸妈妈。
装卸台的工作我们也必须抢到前面去干。过去剧场不像现在条件那么好,都比较空旷,有时候连门窗、院墙都没有,我们就住在舞台边上看设备。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雨雪霜冻,我都要坚守这一方舞台。有时候在后台一住就是三个月。
冬天下着雪,一抬头能看见星星;夏天漏着雨,蚊虫叮咬,都是常有的事。王岩说,那样的生活,久而久之也习以为常了。一个大剧场里就住一两个人,晚上有点动静,一响什么的,也不觉得害怕。
王岩(左)王玉(右)
提起两个儿子,刘兰芳则有些内疚。孩子小的时候当妈的没怎么照顾孩子,孩子大了,还要给父母当“苦力”。
刘兰芳说,当年有孩子的时候,鞍山曲艺团还是民营单位,不演出就没有工资,只要休息就不挣钱。刘兰芳记得很清楚,生下老大才44天,她就上台说书了,孩子白天就托付给别人帮忙带。
评书表演艺术家 刘兰芳
白天他在人家那儿睡足了,晚上就睡不着来回折腾毒宠妹妹。上半夜我抱着,下半夜他爸爸抱着。我抱还好,他爸爸经常是把他放腿上,然后也不管了就呼呼睡。
全家福
二儿子出生后不久,夫妇俩的演出更频繁了,两个幼小的孩子只能送到乡下爷爷奶奶家生活。直到1976年,一家四口才再次生活在一起,那时,大儿子王岩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
幼时虽不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王岩却总能在生产大队操场上的大喇叭里听到母亲说的书,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新来的小石柱》《战地红缨》等等,令他颇为骄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妈妈另一种方式的“陪伴”。
刘兰芳大儿子 快板书、评书演员王岩
每天听着她的声音上学,早上七点半那时候走到学校,中午回来的时候,也是那喇叭,那个记忆特别地深刻,她的声音特别地熟悉茅迪芳。
军功章有老伴儿的一半
刘兰芳的声音不仅“陪伴”了儿子的成长,也在上世纪80年代“陪伴”了许多人的生活。那时,许多人家的午间时光,都是一边吃着饭一边听刘兰芳讲岳飞,直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声音响起,一家子才洗碗的洗碗,午睡的午睡,出去打酱油的打酱油,各自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而刘兰芳的名字,也随着《岳飞传》响遍了全国。部队营房、田间村庄、工厂矿山、百姓社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刘兰芳给大庆油田钻井工地说书
刘兰芳给各界群众说书
那段时间,云南某一县城的文化馆剧场,仅仅是播放《岳飞传》录音,就能吸引大批听众,卖出价格不菲的门票;
还有热心听众给刘兰芳寄来了自己家的祖传秘方,希望能帮助她保护好嗓子;
而岳飞的第三十六代玄孙给她寄来了岳家族谱,供她参考。
刘兰芳给战士们签名
刘兰芳在马街书会上表演
《岳飞传》是刘兰芳的代表作,她也为此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说起这事,还得从1979年说起。”王印权说,那时候刘兰芳在鞍山曲艺团说评书,已经说了《海岛女民兵》《闪闪的红星》等7部现代评书,但电台向刘兰芳表达了要录制一部长篇历史评书的想法。
当时传统评书已经有十多年没人说了,文字记载的也都是“书道子”(评书故事的梗概)。说评书,靠的就是这个“书道子”,在记住故事梗概后,凭说书人的经验往里加情节来吸引听众。故事说得动人不动人,故事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基诺维亚,就要看说书人的本事了。
刘兰芳
王印权对刘兰芳说:“在历史评书中,你说《岳飞传》最熟悉,而且岳飞身上体现的精忠报国、仁孝爱家的精神值得传颂。”
说《岳飞传》也获得了电台的肯定,刘兰芳决定,编写与录音同步进行,编一回书就录一回。她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每天必须写出近万字的书稿,以保证第二天录制一小时的评书。
刘兰芳老伴儿 快板演员王印权
当时我们家老人孩子7口人就住在一间平房里,为了不影响老人和孩子睡觉,我们俩就在外屋的灶台上铺上报纸写。
二人相对而坐,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研究“书道子”。梳理出大概后,我去睡觉,刘兰芳写书稿,等写完差不多到了午夜,刘兰芳叫醒我,我加工修改,她再上床睡觉。到清晨5点左右,我叫刘兰芳起床,她再看稿子、背稿子,然后去电台录音。
刘兰芳和王印权共同编写《岳飞传》
如此7个月的“流水作业”,共计117回,60余万字的《岳飞传》诞生了毁灭博士。
评书《岳飞传》获得极大成功,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曾有百余家电台播放,出版发行相关图书100多万册。
“‘军功章’有他的一半。”说起丈夫王印权,刘兰芳满脸笑意。“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剧团挺红的,还是说唱队的队长。后来《岳飞传》出名之后,他就中断了自己的快板书舞台生涯,专门帮助我说评书。”
刘兰芳和王印权在电台录制评书
随着时代发展刘雪荣,评书艺术的受众也在流失,刘兰芳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不管多忙,每年都要录制一部新书。近几年,她又编写出了《关东才子王尔烈》《红楼梦》《一代儒将陈毅》《古今荣耻谈》等多部大书,均引起很好的反响。前曲协主席陶钝曾寄语刘兰芳:岳飞爱国,陈毅忠党。说好两传,此生不罔。
刘兰芳
进德修业,家风永传
王岩王玉兄弟俩说,父母对他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敬业、勤劳、孝顺。
刘兰芳大儿子 快板书、评书演员王岩
他们始终对艺术精益求精,对观众负责,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努力。直到现在,我父母对还在坚持创作,坚持演出,这种敬业精神令我们十分受益。
其次在当时那个艰苦的年代,父母的勤劳精神也影响了我们。我老妈会剪头,会织毛衣;我父亲会蹬着自行车,把我送到农村去,无论寒暑都要,几十里地都要那么走,天太冷了他就把我抱到旁边的饭店锅炉去烤脚。
刘兰芳小儿子 相声演员王玉
父母孝顺老人,也给我们做出了很大的榜样。
那时候工资低,父母挣得钱都寄给了老人。后来爷爷奶奶为照顾我们农民圣尊,专门到市里跟我们一起生活,我母亲对爷爷奶奶非常孝顺,从来没红过脸梁家驹,连说话都没有大声过。
刘兰芳全家福
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给两个儿子树立了榜样。而父母对艺术的热忱也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刘兰芳14岁开始给“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赵玉峰当学徒,专攻长书;次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当时在曲艺团,相声三年毕业、二人转一年毕业、评书五年才能毕业。刘兰芳说:“任何事,欲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要日以继夜地练这个行当!”
青年刘兰芳
为此盖茨堡之役,她常年坚持清晨起来跑步,练“喷口”,背诵书中的“诗、词、赞、赋”,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渐渐地,她练就了宽厚的嗓音、清晰的吐字以及干净利落的表演动作,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点击视频观看刘兰芳评书《康熙买马》
凭借着这股热忱,刘兰芳也将艺术融进了生命。
脚扭伤了,她坚持站在台上金鸡独立地说评书,一场书两个小时t14坦克,接连演了20多天,医师和丈夫王印权每次就在台口上时刻准备着,单竞缇怕她万一摔倒了,好立马上台把她扶下来。
发高烧,点滴都已经扎进手背了,报幕员一报幕,她拔了点滴就上台了。
嗓子嘶哑,却仍坚持演出,她说:“即使嗓子哑了也要演出,咱不能失信于观众,几千几万的观众来了,你不演了,观众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怎么行不毛之地造句?多难也要演!”
刘兰芳大儿子快板书、评书演员王岩
她不是我们这个家的刘兰芳,而是整个艺术大家庭里的一员,她心里更多装的是观众,拿艺术当生命。
我也劝过她玉堂娇,70多岁了,少演点,到了舞台上,能不能不那么卖力气。但她不干,每次一上台立马就抖擞起精神,看不出老态龙钟的模样长笛指法表。
刘兰芳

正如刘兰芳所言,中国的历史由一个个故事构成,而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岳飞精忠报国、如杨家将忠肝义胆……这些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提倡。
“感恩做人,敬业做事”李辅仁,这是挂在刘兰芳家里的警言。今年74岁的刘兰芳说了一辈子书,不仅把“书”里的忠孝节义带给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也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两个如自己一般敬业、勤奋、孝顺的儿子。
刘兰芳的一家,正是千千万万个传统中国家庭的缩影,也让我们在家风传承中看到了传统美德的力量。
刘兰芳家一直挂着“感恩做人,敬业做事”警言
节目预告
请大家每日中午11:50锁定CCTV3,《文化十分》将推出中秋特别节目——“月圆同心”系列,为您倾情讲述艺术大家的家风故事,敬请期待!


CCTV《文化十分》栏目面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在任何平台公开发表过),稿件主题围绕文化热点话题、文化观察、艺术评论、文艺界人物等方面,一经采用,稿费最低500元,上不封顶。
投稿邮箱:
wenhuashifenxmt@126.com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孟 颖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陈氏喜剧再添丁,“丈母娘”再成“背锅侠”
?赵季平:艺术世家四代传承,好教育不如好家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