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黑板报刊头【视频】- 杨建云:传承陶艺 守护易门陶瓷! 玉溪工艺大师-玉溪发布

2016-10-18 全部文章 266
【视频】| 杨建云:传承陶艺 守护易门陶瓷! 玉溪工艺大师-玉溪发布残晋

从杨建云二楼的工作室看出去,几百米之外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忠碗窑遗址”近在咫尺。虽然古窑遗址已无地面实物,但那些深埋在泥土里的残瓷碎碗、那些融入易门人血脉里的陶瓷文化的辉煌与荣光,却让杨建云这样的“老窑工”深深怀念。作为浦贝“李忠窑”陶器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许四多全集,杨建云以自己的坚守,为易门陶瓷的传承顽强地“点燃”不息的窑火,使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易门陶瓷得以代代相传。

视频请在条件下观看

无悔人生,只为百年不息的窑火
杨建云家世代做陶异域战将,他的祖父杨培礼、父亲杨连祥是当地有名的老工艺师。杨家传到杨建云这一代是浦贝“李忠窑”陶器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自小生长在易门县浦贝彝族乡浦贝村,玩着泥巴长大,陶瓷就如一粒种子扎根在杨建云的心里,等待着适合的机会发芽、开花。

1975年,初中毕业的杨建云到易门陶瓷厂做学徒工,他辗转电瓷车间、红陶车间、试制车间、烧成车间,短短的几年时间成为厂里的全能人才、技术骨干。


杨建云:
“我祖父辈三兄弟、父辈两兄弟、我这一辈三兄弟及我们的媳妇都是做陶。我们都没有离开过浦贝这块土地,我不知道,自己除了做陶,还能做什么?”
2002年,随着企业的改制,许多手艺精湛的老窑工纷纷离开了陶瓷行业,从事工艺陶的工匠屈指可数,人才大量流失,易门县浦贝陶制作技艺几近失传。情系陶瓷,杨建云与父亲杨连祥创办了“易门宏云民族工艺美术陶瓷厂”,立足本土陶瓷文化,传承浦贝陶制作工艺。2013年,杨建云自创易门云青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执着地在自己认定的路上跋涉九星破天,因为在他的心中,那个只属于易门陶瓷的历史始终在激励他,传承陶艺、守护家园。

易门陶瓷何时起源鼩鼱怎么读,在书籍上没有任何记载。传说,明末清初,李自成部下江西人李忠,兵败流落易门,发现浦贝村蕴藏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于是建窑烧陶,在这个远离景德镇上千公里的穷乡僻壤,延续中原陶瓷文化,史称“李忠碗窑”。虽然在易门,人们已经形成共识——易门窑场为李忠所建,但从考古发现,在李忠到来之前当地已开始烧制玉溪窑类型的青花瓷器油炸包子,围绕着出产陶土的老人山建起一座座窑口,尤以赵、杨、李、郭四家窑口有名。

清末民初云南著名学者袁嘉谷曾在《移山簃随笔》中提到:“吾滇陶器如宁州、如易门、如建水,甚至日用之瓦甓粗器,则各州县均有之”,证明在清代,易门是云南陶瓷生产的知名窑场。新中国成立初,易门窑户已发展壮大到50多家,年产陶瓷100多万件。在一路走来的艰辛中,政府成立的陶器社,把单家独户的窑口集中起来,在浦贝碗窑的旧址上建易门陶器厂生产土陶制品,直至上世纪70年代李紫阳,更名为易门陶瓷厂,名正言顺生产瓷器。

易门陶瓷厂兴盛之时,围绕着厂区,沿小山坡建起的大小错落的院落式职工生活区,几乎都是全家人一起在厂里干活,几代人一起做陶。子承父业,手艺代代相传。


杨建云:
“我们所踩的脚下是易门陶瓷的过去,一人一生一件事,数百年的窑火,不能在我的手上断了。我坚信易门工艺陶有东山再起之时。”

杨建云坚守易门陶瓷传统技艺,也一直在创新中再续前世荣耀。黑板报刊头“云青陶”,顾名思义,取意云南青花陶。杨建云致力于恢复传统技艺仿元青花以及冰裂纹釉技艺,让当代人能够重温历史。杨建云使用传统技艺,经一年多时间不断试验,使已经消失近600余年的“玉溪窑”冰裂纹釉重现于世。

在我们眼前是一只精巧的竹节茶壶,壶身是冰裂纹釉,古朴的灰釉,绘有雅致的青花山水画徐公子胜治,恍然时光倒流。

杨建云:
“在制作冰裂纹釉时,首先对坯、釉原料的收缩比需要准确把控,操之过急可能前功尽弃繁星戏剧村。施釉的厚度至关重要,釉薄不起纹片,釉厚则会在烧制时将坯子拉裂、变形甚至严重剥落。所以‘冰裂纹’的成品极低,从古至今都被视为瓷中珍品。”


据介绍,1938年,来自江苏宜兴的张姓陶瓷绘画艺人来到浦贝,利用当地的红石岩瓷泥与老人山的水晶石粉浆混合后,成功地试制出粗瓷瓦货,称“假瓷货”,所生产的白釉单扣碗、双扣碗、马蹄碗、坯子青釉碗……外观洁白光滑,再绘上各式山水亭台、竹兰梅菊、飞禽走兽,可以假乱真瓷器。由此,易门的陶替身娘娘,多了一个“瓷”,始称“易门陶瓷”。
杨建云沿续传统工艺流程,利用当地长石和水晶石磨粉成浆形成的透明玻璃釉蒙古褶,按传统釉药配方制作出似陶非陶,似瓷非瓷的“假瓷货”工艺陶,造型仿古、专攻生活工艺陶,一经推出广受市场追捧和收藏。他研制的云龙献水倒流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技法运用纯熟老练,纹饰疏密有致,以飞龙身形为壶把手和壶嘴,过渡自然。壶通体施灰釉,素雅润泽,烧制中的窑变使壶身多了朱红色的祥瑞之气。

无论是茶具、储茶罐,还是各种摆件,杨建云的工艺陶整体呈现出不事张扬的朴拙之美:器形朴素、稚拙、敦实;釉色单纯,以灰釉为主调,古雅沉静;器物上的青花色纯而浓,是一种晴空远山似的黛蓝,色釉一体,温润清莹优淘屋。
2013年,易门浦贝陶器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杨建云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对易门陶艺的坚守与热爱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杨建云被授予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

守住寂寞,翟煦飞匠心独运做易门陶的守窑人
杨建云的作坊里,只有他和儿子杨智媚在忙碌着,父子俩就是“云青陶”的全部员工了。杨智媚从部队复员回乡后,跟随父亲学艺,几年时间掌握了全部技艺,一脉相承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既是父亲的得意门生和接班人漏尽阁,也是易门陶瓷技艺的后起之秀。父子俩齐心协力,使易门陶瓷技艺得以在滇中一枝独秀,通过网络销售,产品远销省内外。
“我们的初衷是做手艺陶,精益求精。产量不大,多是订单生产。既为传承,也是为自己‘捏造’饭碗”,杨智媚说得很直接都匀一中。

杨建云:
“‘传’与‘承’是一种责任,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一句套话。在这几十年间,我的确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把祖辈的东西勤学到手,二就是把掌握的东西再传授下去。”

2015年10月,杨建云自筹资金80万元贺美琦,在浦贝碗窑村,利用家庭闲置农房院落开办云青陶艺传习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无偿招收陶艺爱好者,传授制陶技艺。

杨建云:
“手工制陶,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劳动强度大蓝领巾,短期内很难见效,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此手艺,致使传统手艺人才奇缺,后继无人。虽然有不少人来学艺,只是为一个爱好而已,很少有真正想从事此行业的。”

为了使浦贝陶艺薪火相传,杨建云从2016年开始徐万茂,每周到浦贝乡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为孩子们上两节陶艺课,教授陶艺基础知识、手工拉坯和手工捏制等。

杨建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既是一种荣誉称号埋儿奉母,也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东京夏日相会。我要做的,就是让下一代认识到手工陶艺的内涵和价值茱莉亚文斯。易门陶瓷数百年发展历史,曾是我们的骄傲。传统手艺技术性很强,但它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回报反差太大。我们不仅要传承振兴易门陶艺,还要关注无形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与整理、传承与发展。这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关注、民间共同推动。”

玉溪日报记者:杨雪 沈阳 邓星瑞 汤思琪文/图编辑:韩娅娇 赵书艺
审核:杨雪
终审:李向文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
~ ~ ~ ~ ~ ~ ~ ~ ~ ~~

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玉溪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