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win8.1专业版激活密钥【郢都故事-楚文化探秘32】文字是怎么变成化石的呢?且看楚地简牍怎样成为中国之最世界之最!-郢都故事

2019-09-07 全部文章 299

【郢都故事|楚文化探秘32】文字是怎么变成化石的呢?且看楚地简牍怎样成为中国之最世界之最!-郢都故事


文字也能成化石?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文字载体也能成化石”。我们常常自豪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而其他文化古国要么断了根,要么已被历史淹没了无踪迹。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文字的力量——中国文字,早早地便承担起了记载历史的使命。
那么,文字是什么呢?
说实话,当这个念头突然出现在脑海里时,我这个几乎天天与文字打交道的人,居然一时回答不上来。
是啊眉县天气预报,文字是什么?
目光所及之处,文字显示在纸张上、电脑屏上、墙壁上、树木上,甚至于人、畜的肢体上……,可以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文字几乎无处不在。要让文字有其存在的价值,必须要使用、要交流,而其关键在于载体。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简牍、缯帛、兵器、货币、玺印、玉石都成为铸刻或书写文字的材料(CCTV考古中国《汉字史话》)”。
而“简牍、缯帛、兵器、货币、玺印、玉石”等等,这些铸刻或书写文字的材料,在历经岁月的磨砺和机缘巧合后,有的“存活”下来,石化成为“化石”,得以“永恒”,使后人能够传承前人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因此千秋万世、代代相传。
如今,人们早已不使用甲骨文了,但从甲骨上的文字里宰相男妻,今人却可以寻找到中国文明的源头。千百年来,中国文字实实在在的如化石般存在,正如《史说汉字》中所说的那样:文字是一种视觉的信息符号,有了它,人们能够把自己的记忆记录下来,而且它能够超越时空;文字又是虚无飘渺的,没有了载体,人们只能够把自己的记忆记录在脑海里。
于是,从远古时起,古人就想方设法用文字来记事。从世界范围内讲,考古发现证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于5400年前将楔形文字压写在一块泥板上;古埃及人于5000年前在石碑和神庙中凿刻下圣书字。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不过,这两种比汉字还早的文字已经因为种族覆灭或文化消亡而灭绝。而古代中国人于3300年前在龟甲上留下占卜记事的文字,却得以不断使用发展,延续至今。
究其原因,或许正是因为中国文字特殊的载体,所以能够大量存留至今天。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自然环境的差异,在文字发明后,所用的载体各有不同,比如古埃及使用纸草,古印度使用贝叶,中国则使用简牍。金熙秀所谓简牍,就是竹简与木牍的合称。
就中国来说,在甲骨文之前,中国的文字就孕育和产生了,期间,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岁月。专家称之为文字的史前阶段或初文阶段。而在更早的时期,古人是用语言、表情、手势和结绳与锲刻的方式来传言记事。对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不过家有九子,从文字的起源来看,上古神话里说的是仓颉创造了文字,这在《淮南子》《荀子》《吕氏春秋》和《世本》中都有记载。
现代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认为,中国文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半坡仰韶文化。郭沫若认为,半坡陶体钵口沿上刻的二三种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于省吾则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只不过,文字的产生与流传,仅仅只靠文字本身是不可能的,它离不开一种可靠的载体。
我一直以为,中国人是一种“自然民族”,能够熟练的应用大自然本已存在的东西,就地取材,供自己使用——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吧。
聪明的古人用几千年的时间,研究文字的载体,win8.1专业版激活密钥研究怎样更有利于文字的记录与传播。从最初刻画在岩石上、陶器上、龟甲上,到铸造在青铜器上;从书写在木牍上、竹简上,到印刷在纸张上;甚至一事通,在当代还发明了若干种输入法,将汉字显示在电脑屏上。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是经济与发展的灵魂。然而林达浪,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却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大约在两汉之际,中国开始使用纸张作为书写载体,初期与竹简并行,后经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纸张最终于东晋时期取代了简牍与帛书,纸张便捷方便,能够使文字和文化得以更大范围的应用凡人物语,但纸张的脆弱性经不起历史的“碾压”,而成为“一次性”产品。正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的那样:“破布制成的优质纸从约公元100年起就有了,并很快取代了书写用的笨重的木条和竹条。但是由于纸不像木片那样经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很久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认为,某些书的失散应归咎于纸。虽然造纸术这一伟大发明对后世来说具有无可估价的重要性,但从保存中国文学作品的角度看,这一发明也许过早了。”
事实的确如此。建国以来,荆州范围内考古发掘了上万座古墓葬,何曾发现过一本书呢?纸张的难以保存,使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化大部分消失贻尽。
幸好,纸张并非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唯一载体,古人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曾将丰富的典籍书写在木牍和竹简上快兰吧。

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简册
考古发现证明,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主要用于官私文书的记录,书籍的缮写以及民间日书、历日记注等的传抄。与此同时,帛书也开始用于重要场合及重要书籍的缮写。
于是,作家郑彦英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到了周,人们开始在竹简木牍上书写文章,竹简或木牍被绳穿起来,写到一定长度,就卷起来。这就是书卷的由来。读书破万卷,说的就是这个卷。学富五车,说的也是五车书卷。”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商周时期,竹简已被作为公文、祝寿、档案的书写载体。只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简牍实物属于战国时期。
荆州作为楚国最强盛时期都城所在地,在纪南城周边出土了大量的战国楚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先后从望山、藤店、天星观、九店、秦家嘴、雨台山等地的楚墓中出土了6000多枚简牍,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化腐朽为神奇的保护技术,更是让腐朽的简牍如化石般重现于世,让中国古老的文明得以重见天日。
有考古专家说,正如纸莎草和泥版承载了古代埃及、苏美尔文明一样,简牍是承载中国古代文明最重要的书写载体之一,简牍也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20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

沙市谢家桥1号汉墓出土简册
战国楚简取材广泛,价格低廉,承载信息量大,具有甲骨文、金文无法比拟的优势,文字特点自成一系,被古文字学家称之为“楚系文字”,其中有着不少中国之最。比如:
1965年出土于荆州望山一号楚墓的卜筮祭祷简,内容为墓主昭固的卜筮祭祷记录,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卜筮祭祷简;
1993年出土的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书,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填补了孔子和孟子之间一百多年的思想理论空白,是轰动世界的考古新发现。德国汉学家瓦格纳教授称:“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书可与郭店楚简相提并论。”
除楚简外,以荆州为中心的楚地,还出土了大量的秦简与汉简。
1973年在荆州凤凰山10号汉墓出土的简牍中,就发现了我国最为丰富的簿记史料,被考古专家誉为世界会计史上最为珍贵的资料,其中两本账簿的记账方式,是我国四脚账和三脚账的复式记账之源。
不过,在全国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考古发现,莫过于张家山汉简了。1983年至1984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荆州张家山西汉墓地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君莫邪,共有五座汉墓出土竹简2787支,简长30-33厘米,宽0.6-0.7厘米,各简之间用三道线相连,各简文字多少不一,少者几个字,多者40多字,全部竹简共计40000字。其中1983年从247号墓中共出土了汉简1236枚,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日书》《庄子·盗跖》和《遣策》等。

考古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中的一部分竹简
这些竹简内容丰富,涉及西汉早期的律令、司法诉讼、医学、导引、数学、军事理论、哲学等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比较完整的汉人的知识世界gs美神。其中,有好几项考古发现都创造了中国之最。比如,由200支竹简、7000多字组成的《算术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数学专著,比我们熟知的《九章算术》、《周髀算经》还要早至少300年。《算术书》,这部失传2000多年的数学著作奥尔布莱特,其实是一部数学问题集,共有69个章题,大多数算题由题文、答案构成,内容可归纳成算术和几何两大类,包括分数的性质和四则运算、各种比例问题、盈不足问题、体积问题和面积问题。书写在18支长23厘米的竹简上的《历谱》,是迄今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实用历谱。而《二年律令》中的《户律》所记载的土地制度,是过去从来没有在汉代史籍中见到过的;《二年律令》中的《金布律》租税制度里的“户赋”记载,同样是过去汉代史籍中从来没有涉及到的,特别是从中还能看到“质”“质钱”银租、铁租、金租等新的矿产税目和新的名词。
史书上说,萧何作汉律。张家山出土的汉律鹤地水库,包括汉律的主体部分《盗》《贼》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西汉前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未见于现存汉代史籍的新史料。参加过张家山汉简整理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兴奋地说:“张家山汉律竹简的发现,不仅使我们能够系统地认识汉初法律,而且得以同秦律比较,研究由秦到汉法律的演变过程。”
此外,我们还从《秩律》中清楚地知道了当时较为完整的汉朝行政地理区划。有意思的是,我们还从《奏谳书》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楚时去亡,降为汉。”我们知道,汉朝是承接秦朝的,但《奏谳书》却反映了不一样的王朝的交替认识,即“汉”是继“楚”而立的。这就吻合了司马迁关于秦汉之间尚有楚这样一个中间环节的观点。其实,这也是楚汉交替间至文、景、武帝时期从朝廷至普通百姓的普遍看法。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秦与汉之间还有一个楚政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李学勤先生关于“楚文化对汉代文化的酝酿形成有过重大的影响”的观点。
从已成为“化石”的文字载体上,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过往的历史细节。假如纸张和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更早一些,那么印在纸上的文字,就不可能与写在简牍上的文字一样,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成为现代人手中的读物。

正是有着无数像简牍那样的文字载体,将古人书写的文字“石化”,才造就了中国汉字的稳定性,才有了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古国,才使得中国文字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穿透历史的年轮,保持着永恒的张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