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plustek【追寻】今天,这个唱着乡愁的守夜人走了-红色体验营

2020-03-03 全部文章 242

【追寻】今天,这个唱着乡愁的守夜人走了-红色体验营


据台湾媒体报道,诗人余光中今天在高雄医院病逝,享寿89。


余光中,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抗战时期在重庆就读中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范里。 22岁赴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获得艺术硕士学位,plustek在美国大学任教4年。返台后,历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中文系或外文系教授。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涟水房产网,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左)童年时与哥哥余光亚合影
余光中生于南京,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母亲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当时的四川战火笼罩,交通封锁,反倒是海的那边,遥不可及,自由辽阔,充满魅力。
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幸运查克。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曹操跑腿,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丹修全文阅读。

余光中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祖国,新大陆是异国,岛屿则是台湾。
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第一次离开,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的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年轻时,余先生因为对外国文化的向往而选择主修外文上山安娜,又屡次去往美国留学和讲学。美国文学与文化对他影响愈深,乡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长。他日思夜念的故乡,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国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栖所岳西在线家园。
余光中一生在频繁地奔波和迁徙,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21岁的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正如在采访中所说:
“如果我十二三岁民工鬼步,我的底蕴还不够我写《乡愁》。正因为那时我已经21岁,古典名著、旧小说、地方戏这些我都读过大野茜里,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虽然幼稚,但已经很深入,印象很深,所以我不会,也不容易抛弃这个东西,再加上,我父母的乡音都一直蛮重的。”
▽▽▽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霸医天下。
后来玉林天天网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曾亚君,
母亲在里头。缪海梅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今天,让我们跟着这位可敬的老人再读一遍《乡愁》:
余老先生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所以红楼玉女,他诗文的主题万能浏览器,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
不仅是《乡愁》瑞宁得,余光中一生都期盼两岸统一,多部作品都体现对大陆深深的思念。

▽▽▽
江湖上
作者:余光中
一双鞋,能踢几次街?
一双脚,能换几次鞋?
一口气上一邪,咽得下几座城?
一辈子,闯几次红灯?
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一双眼,能燃烧到几岁?
一张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头发,能抵抗几把梳子?
一颗心,能年轻几回?
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
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他的一生花都活力城,都把乡愁寄托给了海峡对岸的大陆,只是至死,他也没能跨过那湾浅浅的海峡,没能回家。
或许,这就是遗憾吧。
2017年的乡愁已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们在外头,余老先生在里头......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师陨落的时代。
我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去年5月杨绛先生的离世,转眼间,余老先生也陨落了。
虽然对于大多数的我们,对他们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课本里,但那些传世的文学作品却在不知不觉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不爱背课文韩衍隽,却至今能脱口而出“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这是最好的时代有事钟无艳,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我们需要珍惜的时代。
只愿余老,一路走好。
部分文字整理来源:中国新闻网
投稿邮箱:hnoneline@163.com
商务合作:18908455534(微信)
联系电话:0731-89758975

畅游中国?体验不一样的红色文化
研学|素训|营地|文创|公益
中国文化创意领先品牌

长按二维码,快来关注我哦~广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