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阴囊湿疹治疗【边防卫士】别样的“一村一校一站”-云南法制报

2020-06-21 全部文章 339

【边防卫士】别样的“一村一校一站”-云南法制报


瑞丽市姐相乡银井村有着“一寨两国”的别样风情。上世纪60年代,银井村里立起中缅边境71号界碑,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中方一侧叫银井,缅方一侧称芒秀。两国边境村民在同一个寨子里居住,他们有相同的信仰、习俗、语言,赶同一个集市,用同一口水井。
“一寨两国”让银井声名显赫,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在这里,有着“一村一校一站”的和谐画卷,一村是银井村,一校是银井边防小学,一站是驻守在这里的德宏公安边防支队银井边境检查站。在这里,边防官兵们用大爱、用行动搭建起边境线上的“铜墙铁壁”致美网。

01“小留学生”和“边防叔叔”
“边防叔叔好!”每天上学经过银井边境通道,10岁的小姑娘相喊都要向站哨执勤的边防战士礼貌地问好。相喊的普通话很标准,很难想象她是一名缅甸籍小学生。
相喊是众多“小留学生”中的一员。每天早上,她胸前挂着《出入境优先候检卡》,在执勤官兵的护送下穿过国门、公路电竞李伯清,准时到银井边防小学上学。在外人看来,相喊的每次上学放学都是一次奇妙的出国经历。
“相喊刚来学校的时候一句汉语都不会,而且比较害羞,不爱和同学们交流。后来跟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玩耍,时间长了,她的性格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在班里名列前茅。”银井边防小学校长孙加亮介绍大郑爽,在学校里,缅籍“小留学生”享受着与中国孩子同等的待遇,包括“两免一补”、免费营养早餐等。目前,银井边防小学共有学生144名,其中缅籍学生62人,是名副其实的“跨国学堂”安小乔。
为了让这群“小留学生”们能安心学习,银井边境检查站给他们开辟了“绿色”通道,并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上学出国,放学回国。”“小留学生”们每天上学要经过银井“绿色”通道,放学后要从通道返回缅甸家中,他们和边检站的执勤官兵们成了熟悉的人,每一次亲切的招呼和那一句“边防叔叔好”成了他们的习惯,也构成了中缅边境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02边检站助力学校建设
孙加亮介绍,建校50余年来,银井边防小学的发展离不开银井边境检查站的帮扶。为帮助中缅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银井边境检查站专门成立了“阳光工程”基金,先后帮助14名中缅困难儿童重返校园,65名中缅学生受到资助。
2008年以来,边检站与驻地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按照“边防部队、地方党委政府、教育部门”三方联创的模式,联手打造了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银井边防小学,并协调争取资金为学校重新建盖了教学楼,还相继设立了展览室、荣誉室,改建了篮球场、围墙等硬件设施。2015年,边检站又对学校进行了翻修隋主沉浮,加盖了一座新校舍,内设食堂、文化活动室和教师休息区。
此外,边防官兵们还通过网络等方式,呼吁社会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了电脑和乐器刘仁英,学校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了远程教育室,成立了学生鼓乐队、民族文艺表演队。
银井边防小学的发展越来越好,2016年12月,学校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今年5月25日,银井边防小学举行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授牌仪式。
03帮扶群众脱贫致富
银井村青年岩吞明家以前是贫困户,银井边境检查站官兵上门走访时,发现他家的傣味饭菜做得不错,建议他在景区里开个饭店。在边防官兵的帮助下,岩吞明的饭店有了启动资金。如今,在岩吞明和父母的经营下,饭店生意很好阴囊湿疹治疗,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
看到岩吞明家的发展,村民们也在边防官兵的帮助下,纷纷在自家院子里摆起小摊,出售一些傣族的土特产和手工艺品。银井村独特的风情吸引得游客纷至沓来,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如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也因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少收入。
银井边境检查站的官兵们还指导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把荒废的田地租过来,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小南瓜,并把销售信息及时发布到网上。仅2016年,银井村就种植小南瓜1350余亩,年产量达2025吨,村民增收600余万元。以前同吃一井水、同赶一个集的中缅边民,也一同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有党的好政策,有边防官兵的帮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啦。”银井村的老党支部书记莫喊依今年72岁,经历了银井村的蜕变,瞿天临现在他逢人便这样说。

04建立网格化边境巡逻防控
“在寨子里,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下蛋,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儿。往小里说,这是边民之间的小纠纷静雅思听,往大里说,那就算是‘国际事件’了。”银井边境检查站站长谭泽鑫介绍,鉴于此,自2007年开始,该站联合边防派出所在银井村开展“爱民固边模范村”创建工作,并推行站所联动、警民联防,将银井村纳入边境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建设。
同时,针对边民可能遇到的财产纠纷,该站联合驻地党委政府、司法所、姐相边防派出所钱柏渝,组织村干部与村寨中的老人,成立了“涉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2008年调处中心成立至今,先后成功调解涉外矛盾纠纷40余起,被边民誉为“边境线上的国际小法庭”。
漫步在如今的银井村疯狂填字,到处能感受到美丽、和谐与安宁。
“我们生在美丽的一寨两国,身处中缅两个国度,唇齿相依、心手相连,是永远不变的情怀献天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学堂,承载着两国胞波情谊断喉弩,世代友好的延续……”这首《银井边防小学之歌》悠扬的旋律,已在银井村传唱。
云南法制报投稿邮箱:2206801726@qq.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