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范可新【转载】从华西协合大学校园一些常见鸟类谈开-口袋精灵

2020-08-31 全部文章 522

【转载】从华西协合大学校园一些常见鸟类谈开-口袋精灵

学术派深入浅出的科普贴,一定要转,推荐“鸦雀有生”公众号。
转载开始
趁2016年4月四川省第35个爱鸟周之际,我们编辑完成发布了《成都鸟类名录1.0》。这马上第36个爱鸟周(每年4月2日至8日)就要到来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也不知道《成都鸟类名录1.1》什么时候能修订完成...

在等待我们更新名录的日子里,给大家推荐两本有趣的“鸟书”消磨时光:《奇趣野鸟图鉴》和《野鸟漫画图鉴》。前一本是日本画家“富士山鹰茄子”用生动有趣的画笔描绘了分布于日本境内的600余种野鸟。而后一本则是非常难得的本土原创,可算作是向霓虹前辈的致敬吧。而据路边社可靠小道消息,马上就要出第二本了,敬请期待哟!

成都境内目前已知分布有484种鸟类,跟2016年的466种相比又有了增长。然而这种类上的变化铜梁伯才网,就意味着环境在变好吗?聪慧如你,一定不会这么简单粗暴地庸俗理解,对吧?

道理我们都懂,可究竟什么是鸟呢?身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两足行走,高代谢水平,卵生... 关于鸟类的定义还可以列举不少,但前两个应当算是最直观的了吧。
这个说法是不是很耳熟?但有没有想过,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早在1987年,《Journal Avian Biology》的现任主编之一太阳的眼泪,Thomas Alerstam博士就已经通过雷达实际测定的数据,对“300 km/h”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

Thomas博士的工作启发了后来进一步研究。然而理论上推算出来的值,跟实际测定值之间始终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实测的矛隼(Falco rusticolus)俯冲速度达到了58 m/s,比游隼还快。目前推测隼们在俯冲时的速度低于预测值激变玄武门 ,一是由于速度过快受伤等不可控风险更大;二是隼俯冲多是为攻击猎物,而猎物更多是靠灵活性来摆脱隼的追击黄千格,过快的速度将不利于捕捉灵活变向的猎物。

迁徙路线?迁徙通道?傻傻分不清。实际上,目前国际上对于迁徙物种日渐统一地在使用flyway这一概念(Wohl K. 2006,UNEP & CMS 2012)。“flyway”是包含了越冬地、繁殖地、迁徙过程中使用的中停地等一系列对于维系一个种群、一个或多个物种生存繁衍至关重要栖息地的有机集合,而不仅仅只是分离的某条路线、某个地点或某一区域混沌神风流史。因此,将其译作“迁徙区”或“迁飞区”更为恰当。针对不同物种或类群而言的迁徙区,不应不加区分的推而广之到其他类群上。

有观点认为可将已知的迁徙区分为五大块:太平洋中部、美洲、非洲-欧亚大陆西部、中亚和东亚-澳大利西亚。而大陆环志研究的前辈杨若莉先生则早在1985年就依据环志回收证据将我国候鸟迁徙分为了三大迁徙区。

严格意义上讲,鸟巢并不是鸟的家,而是暂时容纳庇护卵及孵化后雏鸟的繁殖场所。

1922年3月24日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成立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是历史上第一个专注于中国西部地区研究的学术机构,其出版发行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至今仍是研究本地区人文、社会、自然环境等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

戴鲍德敦(我译作戴珍,Jane C. Dye)女士曾于1929年3月23日在华西协合大学举行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活动上做了关于该校校园常见鸟类的讲座,这是大陆已知的最早关于鸟类观察的讲座之一。其后,该讲座内容也整理成文发表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第三卷。接下来依次简要介绍她所提及的一些鸟类。

Jane女士按照当年相应鸟种的常见程度依次进行了排序,麻雀居首位,而至今麻雀在成都市区仍十分常见。看来即使在经历了曾经的浩劫之后,麻雀依然比较适应城市环境,保有较大数量。然而人类主导的城市环境对它们来说也存在许多的陷阱。买了新房的朋友,记得把自家预留的空调口等类似的孔隙堵上,李允熹以免麻雀钻进来却出不去,成了困死家中的冤魂。

喜鹊也是当年的常见鸟,然而有文献报道显示20世纪后期喜鹊在四川的农耕区和城镇逐渐消失,在盆地已经成为了罕见鸟种,剧毒农药、鼠药的滥用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还记得上次见到喜鹊是什么时候吗?

珠颈斑鸠的中文名应是源自其颈侧的图案,这种鸟对城市的环境也适应得比较好王浏芳,甚至直接就在窗台上筑巢!简直心太大...

“大山雀”也是华西坝最常见的留鸟之一,至今在成都市区也不难见到它们活泼的身影。现在把传统意义上的“大山雀”一分为三,右下角图上那个黄肚皮的“食脑狂魔”才是今天的大山雀(Parus major),分布于欧亚大陆西侧。而在四川乃至国内大部分地区常见的则被称作远东山雀,它的肚皮不黄,在靠近头后的背部往往染有绿色木札岭。背部完全没有绿色,分布于我国华南、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的则是苍背山雀(P.cinereus)。

单就观感而言,白头鹎可能要算是成都市区最多的鸟了吧?很多地方把它叫做“白头翁”,其实上它的“白头”也不总是那么白,分布在海南的P. s. hainanus亚种甚至一点儿白色都没有。

在检查了364号白头鹎标本之后,郑宝赉先生(1983)指出5-7月间枕部白色区域最大的个体最多,而其他月份则较少,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认为枕部白色区域的大小是白头鹎繁殖羽的一个特征。

乌鸫至今在成都市区的绿地当中依然常见,善于模仿其他鸟类乃至人类发出声响的它,被我们敬爱的面大师亲切地称作“校园歌神”。曾有唐诗《百舌鸟》一首献给这位歌神 “千愁万恨过花时,似向春风怨别离无水冷却液。若使众禽俱解语,一生怀抱有谁知。”

分布在西藏及喜马拉雅山区的“乌鸫”已被独立为藏鸫/藏乌鸫(T. maximus),它体型更大,完全没有金黄色眼圈,鸣唱也有不同(图引自HBW Alive)

分布于欧亚大陆西侧的“乌鸫”则被独立为欧乌鸫(T. merula),它的鸣唱也不同,个人感觉其嘴的黄色更为鲜艳,与身体其他部分对比更加明显(图引自HBW Alive)

白颊噪鹛在今天的城市绿地中也很常见,常被称作“土画眉”双狙人 ,但它只能发出单调而显嘈杂的叫声,远远不及画眉的鸣唱婉转动听非凡家庭。中国是世界鹛类的分布中心之一,而横断山区则是这中心里面的中心,光成都境内就分布有鹛类20余种。

红头长尾山雀是成都市区常见鸟类当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它们常集群活动,活动而喧闹范可新,非常可爱。尽管名字里带有“山雀”二字,实际上它跟山雀类的亲缘关系较远,而跟棕脸鹟莺(Abroscopus albogularis)、强脚树莺(Horornis fortipes)等为代表的鹪莺科(Scotocercidae)更近。

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的伯劳常被称作“雀中小猛禽”,它嘴较粗壮,上嘴的先端通常带有明显下弯的钩曲大明土豪。但由于没有如真正猛禽那样强健的脚爪,伯劳在处理较大的猎物时,经常将其固定在荆棘、铁丝、竹枝等“菜板”上,便于撕扯(右下角图,被灰背伯劳L.tephronotus捕食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棕背伯劳在成都市区绿地仍较常见,分布在四川南部、云南和西藏东南部的L. s. tricolor亚种头是黑色的(右上角图)。

在华南沿海地区的棕背伯劳当中还存在着黑色型,最初被认为是一个新物种,但后来的研究发现黑色型和“正常”棕色型之间在外形上没有显著差异,也会配对繁殖。

除前述10种Jane女士当年记录并延续至今的常见种而外,在她的记录当中还有些当年很常见李彬海,今天几近消失的种类:大嘴乌鸦(C.macrorhynchos)曾是华西坝校园中最常见的鸦科鸟类,秋季大量的秃鼻乌鸦(C. frugilegus)会在城中集群夜栖,黑鸢(Milvus migrans)曾经几乎每天都盘旋在这座城市上空,相对较少的白颈鸦(C.torquatus)也曾是冬季城区河道边的常客。而这些景致今天都再见不到了,势必意味着我们身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再适合它们惠安广海中学。

最后,这个春天尽管姗姗来迟,终究还是到了。很快又会到容易见到、捡到雏鸟的时节王治单 。强烈推荐阅读、下载、传播由上海野鸟会编写的《野鸟急救1.0》手册,了解更多才能更好地帮助身边的鸟儿们。


参考资料
郭延蜀,郑慧珍. 2004. 四川省喜鹊地理分布的变迁. 四川动物,23 (2):93-97.
江燕琼等. 2008.棕背伯劳羽色多态现象探讨.动物学研究,29 (1):99-102.
杨若莉. 1985. 中国候鸟的环志和展望. 野生动物,(6):19-22.
叶江霞等. 2013.基于 GIS 的中国画眉科鸟类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四川动物,32 (4):515-520.
上海野鸟会. 2007. 野鸟急救1.0.http://www.shwbs.org/swb/read.php?tid=716
郑宝赉. 1983. 对山椒鸟科、鹎科、及和平鸟科一些种类分类特征的研究.动物学研究,4 (3):213-218.
Dye, J. C. 1926-1929. Twenty common birds of the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campus.Journal of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 3:9-26.
Hedenstr?m, A. 1998.The stoop of large falcons.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3 (10):383-385.
Hedenstr?m, A. andLindstr拾忆 张翰?m, ?. 2017.Thomas Alerstam – migration ecologist extraordinaire.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48:1–5.
Wohl K. 2006. The Arctic-origin of flyways // Boere GC, Galbraith CA, Stroud DA.Waterbirds Around the World. The Stationery Office, Edinburgh, UK. 120-123.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我不是李连樱,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