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连连看2.5【赏析】屈原《离骚》-文学考研

2020-10-15 全部文章 355

【赏析】屈原《离骚》-文学考研

考研除了理论学习,也一定要重视作品的阅读。只有积累一定量的感性的阅读曙太郎,才能对作家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后大师兄会经常在公众号分享作品的赏析文章,希望对2019年考研的师弟师妹们有帮助,作品原文大家可以自己找来读。
《离骚》屈原
概述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 《离骚经》军迷淘天下,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 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 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 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 括《楚辞》。《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连连看2.5,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冬未了。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风:《诗经》,《国风》的现实主义源头
骚:浪漫主义源头《离骚》内容概述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 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第四部分: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落梅妆,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已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强烈感情。
第八部分: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全诗最后是尾声,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 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 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当家网,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 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 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霹雳神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 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评析]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牛牧童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作者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psvtv,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雷驰男装。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被谗,遭放逐。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长诗《离骚》,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名句赏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军情会客厅,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解读】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果粒橙抽奖,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枪花演员表。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解读】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解读】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无国界。(屈原《离骚》)
【解读】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表现其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6、“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7、“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8、“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青衣鱼。”: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9、“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10、“日月忽(迅速)其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序。”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更替。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一种执著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12、“汩(形容像水流一样迅疾)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流年似水我好像赶不上啊,只怕年岁不等待我宗天意。“亦余心之所善(所向往喜欢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二嫁豪门长媳。”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13、“宁溘死以流亡(随水流而消逝)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14、“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为动用法)直(正道)兮,固前圣之所厚(推重zhòng)。”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1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以为常(认为是常规)油然而生造句。”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1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志向)之所惩(受创而改变)?”表现其忠贞不渝。
17、“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指楚怀王)之迟暮(晚暮长男的媳妇,指衰老)。”看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
学完,记得签到哦!
回复“签到”,参与
【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活动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重大消息:
2019最新版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正在火热预售中!(点击查看详情~)
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温馨提示:
在“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首页:
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回复“测试”池舒欣,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