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周至--天下第一村——豆村-金周至

2019-03-12 全部文章 303

庞凤仪周至||天下第一村——豆村-金周至

庞凤仪
金周至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身边优质资讯

《豆》与豆村
文/大漠胡杨
《豆》做为一种盛食器和礼仪明器,在华夏数千载的悠悠史海中,有着及其重要的食用价值和礼仪价值。
此器盘口高圈足,主要盛放食物和果馔。其用途相当于今天的盘子。其用途有三:一曰:盛食(这里泛指熟食,如饼等。)供人们享用,其盘口高圈足之形(估计古人蓆地而餐,便于抓取食物而制作)。二曰:用于礼天地,日月,山川,河泽以及风,雷,雨,电等神明。三曰:作为明器随葬亡者,(因古人有视死如生之思想观念也.)所以葬之以安亡者其魂,以慰生者其心。
纵观此器之形,其上部统一盘口,下部为大喇八高圈足,器型优美,端妆大方,不愧为一件难得的餐食器具之佳品。且器身各异,美伦美奂。有直腹,束腹,等。纹饰有:星云纹,饕餮纹,云雷纹,弦纹,以及战国时期的做战狩猎纹等。其质有青铜,玉,瓷,髹漆,彩陶,黑陶,白陶,褐陶,灰陶等。其名称有:礼,献,食等。礼仪制度:天子,王,方国王用青铜及玉豆,候及三公用青铜及瓷豆,贵族用青瓷豆及漆豆。小奴隶主用白陶及黑陶,他们无权享用铜或玉瓷制作的高贵豆,便在黑陶或白陶上极力用功,用印花或刻花雕出精美的图案,并以此匹美高级贵族之铜玉豆礼器,以弥补精神上的不足和日益膨涨的虚荣心。
豆作为一种盛食器,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寻常的角色。看其型,古拙高雅,如亭亭之少女,如风雅之尊者,令人感叹,令人折服,令人敬偎!除固有纹理外,早期的豆亦有镂空,刻花,堆塑等。其色有:白,黑,彩,灰等。其史前名称有金豆(青铜.),镫(瓦豆),木.(豆也),笾(竹豆也),诗经《尔雅》释豆云:瓦豆谓之镫,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也。以上为三代前之称谓也?至于周初,人们嫌其明目繁杂,不便通用,遂将此类型之器通称豆了。以便称谓。在豆村最北端,今《豆村遗址》以南,有一处规模宏大且时续庞杂的古人类生活遗迹和墓葬区,名曰:马家坡,学术界称《豆村遗址》。
古往今来,这里不断发现一些陶制或瓷制的古代器物,主要有:鼎,鬲,罐,瓮,簋.钵,盆,盉,樽,镭等其年代上限新石器中期,下限到战国末期,时续跨度达五,六千年之久。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里陶窑林立,灰坑密部,炉火烘烘,青烟袅袅,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从陶器的诞生,到陶器的成熟,从最原始的手捏,到最先进的轮制,从泥条盘筑法到机制与模压。这里一直走自给自足和商贸流通的经营道路。特别西周初年,古矢国的建立,畜牧业和制陶业在新生事物的刺激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时的人们不断改进制陶技术,不断提高模压工艺新流程,使原先笨拙的陶器,变得更加美观,更加轻巧实用,除满足自己使用外,大量陶器销往外族,豆优甚。
那时的豆,市井规矩,阡陌纵横,道路四通八达,人口众多,物埠民丰。热闹非凡,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外族的人们,从不同方向涌向豆,争相购买或用其它物资兑换这里的豆,或其它物资,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古无村之说,豆亦称豆,或曰:自豆。往豆。至豆之说。因历史久远,且衔接有续,加之几千年豆文化之传承,该村一直以豆村自居。然:最有说服力的当数西周重器.《散氏盘》了该盘通高20.06公分,口径54.06公分,器身饰长尾凤一周,圈足饰云雷纹。盘心铸铭文三百五十七字,该器记载了西周晚期关中散,矢二国为土地纠纷而上奏天子,和天子派员调庭的整个过程。也是我国最早的土地和约文件,纵观全文!从中可见豆人及豆新宫两处,此文足以证明豆在先周之前确有其名,而并非今人所言村形向豆子或豆起来的谬传。
因历史久远,且传承有续,更有《散氏盘》铭文佐证,这一切都为豆作为一种器皿,以及豆村盛名的由来,提供了不可辩驳的历史依据。所谓《豆》与豆村亦即此也!

豆村标志四周图案
碑文内容:古邑盛名渊源
豆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号称天下第一村。南依秦岭,北临108国道,东接终殿路,西临终台路,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人口15000余众。下辖豆一、豆二、豆三、豆四4个自然村,有35个村民小组,南北21条大街,东西长约1.75公里,南北长约2公里。有南北两条出村干线,称中心一路、中心二路,其主要出村大道为中心二路。有公交车[100路]途经,交通方便。
豆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周至其它任何一个村落不可比拟的。并且村名自古至今一直称豆,从未易名。该村由于古代精于制作一种盛食器皿豆而文明古今。然而豆是什么?豆者,古代盛食器皿也,盘口高圈足,主要盛放果馔,其用途相当于今天的盘子。
据周至县志载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这里老百姓即大量制作陶器,豆尤甚。据多年取土考证分析,豆村的制陶历史时续最远可以追溯到中华陶器诞生的年代,约公元前八千年到一万年这一历史时期。
在上述年代的遗址中大量出现一些最为原始的盆、钵、瓮、豆类器物残片等等。仰韶、龙山、时期制陶技术相对成熟,发展迅速,遗址内发现大量陶器及残片,主要有盆、钵、瓮、单耳杯、尖底瓶和大量的豆。夏商依旧发达,至周初由于豆村为古矢国,故制陶技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其间除了满足自己使用外,还将大批的豆等陶器销售外邦。
豆村自陶器诞生到豆退出了历史舞台(约公元前八千年至西汉中晚期)前后经历了大约六千年时间。豆文化和邑名亦同时被传承了六千余载。这样辉煌的古代历史文明,是周至其他村落不可具备的。亦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今结合考证撰文,重在宏扬古邑豆文化,并致力世代传承,发扬光大,永耀古邑。
县规住局
邑人庞周陇考证撰文
尚昌军书镌
豆村第三村民委员会
2017年11月29日
庞大的马家坡西周遗址
豆村遗址文保碑
豆村遗址的一角
古马家坡旧图
东场古渡图片
周古矢国之豆新宫地望考释
消失在历史岁月中的盛殿
庞周陇
在古邑豆村北小门外,古马家坡故道及新中心二路正东,今天北六街和北七街交接处以及北八街南摆:(据故道约110米新道60米)这一地望,在解放前这里有两座南北相望的,位置处于斜平线的两座先秦遗留殿基。两座殿基大小略同,南面殿基略大于北殿,其高约两米,古代水土流失无法估计,估计当时远不止此高度,每边长約28米之多。两座殿南北相距約90米之多,一南一北,相互对应,甚是高大,光殿基之雄,足可让人振憾。
我们权且称南殿基为D1,北殿基为D2吧,两座殿基均高出周围地面2米多,其每边长均超过28米,夯土结构,其夯土层厚约30一40公分,为人工堆集夯打而成,用土为耕种土和原始积扇土两种土壤,其结构质密,用料考究,且雄伟高大,在当时也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人工工程。
周至解放前,公元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二晚,解放军在南面这个殿基上搞了一场烘烘烈烈的文艺演出晚会,其主要节目为秦腔忆苦思甜戏剧《血泪仇》当时周至尚未解放,司竹以西尚在国民党统治下,情势非常恶劣,即使在那样的危险条件下,解放军光派哨兵就十几人等,最远之暗哨就在司竹等地,其环境之险可想而知,即在那样的环境下,解放军尚能与民同乐,实属难能可贵。以上资料为乡贤(庞仁府,庞壮正,庞里亨,孟新,孟卓及田忠贞老先生提供)此处殿基地理位置居古邑豆村之西北角,按古代八卦布局,应为乾位,此两座殿基正居乾宫,周易系辞云:乾为君,为宫室,据此像分析,以及西周重器散氏盘铭文所载,受图矢王于豆新宫,又据中国历史地图总汇载:豆南有新宫之词,这个豆在这里不代表村或其它名目,只代表古豆坊之地望,此古豆坊之地望,我以在拙作初探古邑之古豆坊地望里讲过,此处不再重复。依据以上史载和乡贤口述,我断此南北两座殿基应为古矢国之宫殿基址,南殿为豆新宫,北应为配殿。此二殿基之雄非一般贵族和奴隶主所为,其基址又非汉代宫殿基址,上面没有板瓦和瓦当等遗物,其基址上更多的是三代前的遗物:如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石镰,仰韶文明的彩陶片,纺轮,网坠,蚌器等,还有先周的陶器残片和骨器等,以上这些足以证明这里是周初豆新宫盛殿基址,年代久远,源远流长。
解放以后这两座殿基被做为生产队和私人取土的土源了,到我记事时这里只剩一个小小的殿角了,只是依晰可辨其夯打的层次和残存的古陶片了。散社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古殿基的一丝痕迹了,多么可惜的古建筑,多么令人惋惜的古代遗迹,在人们疯狂的镢头下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助!古殿基流泪了,我的心也在涓涓淌血!今撰此文,以志怀古,以传后人。
西周豆新宫遗址(旧称台台房)
古矢国豆新宫复原图
豆村遗址出土的石器
西周重器散氏盘
散氏盘铭文(上面记载豆村数处)
历史契约的见证人散氏盘上的古邑先祖散氏盘:西周历王时期重器,乾隆时出土于宝鸡凤翔县,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西周四大青铜器。通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下底直径41.4厘米,附有双耳,重21.312公斤。盘腹饰夔纹,高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纹19行,凡357字,其中有九字锈蚀无法考释。整篇铭纹为一份土地转让契约,该器记述了西周晚期历王时散,矢两国因战争夺地,矢国付给散国土地和交接相关事宜的整个过程。并详细记录了应付土地的四指及封界,最后讲述了矢人当两国官吏国民代表以及周天子特使之面,对黄天厚土蒙誓:即今付散氏田土,盖不爽约,并由天子特使史正仲农见证这一历史事实。 该器除了指明应付给散氏土地的四指外,还重点记录了双方到场官员以及古邑豆人到场见证的历史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双方所到官员国人代表以及人数的具体情况。其原铭文如下:矢人有司眉田:鲜且、徽、武父、西宫襄。豆人虞考、录、贞、師氏右眚、小门人繇、原人虞艿、淮司工虎、龠、丰父、(工隹)人有司刑、考、凡十有五夫。正眉矢舍散田:司徒逆、司马单堒、邦人司工(马京)君、宰德父。散人小眉田:戎、微父、效父、襄之有司橐、修徒、凡散有十夫。此段铭文重点讲述矢国共到场官员国人代表一十五人。其中官方四人,豆人十一人。散国共到场官员国人代表十人,其中官方四人,国人六人。历王特使史正仲农一人。整器为一篇土地合约,并由两国官员国人代表,天子特使共同见证。且矢人蒙誓:即付田土,盖不爽约。最后由左执要使史正仲农执契并授地图矢王于豆新宫。 以上是西周历王时散、矢两国因战争而夺地,矢国赔偿散国的土地契约大致情况,文中具体地望为今之豆村,文中又有古邑十一位先祖旁证此事,他们有幸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为后辈我感到非常自豪!作为永铸重器且辉煌三千余年的古邑历史人物,我则感到无上的欣慰和由衷的敬仰!他们不但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古代先祖,更重要的一点也是古邑永标史册而亘古不变的历史人物,今撰此文,以志怀古,弥足珍贵……
仰韶文化彩陶豆
仰韶文化彩陶豆
豆村遗址出土的黑陶豆
豆村遗址出土的商黑陶豆
豆村遗址出土的灰陶豆
豆村遗址出土的灰陶豆
豆村遗址出土的灰陶豆
豆村文化广场
豆村社区大楼
豆一村文化中心
豆二村文化中心
豆三村文化中心
豆四村文化中心
豆村中心十字
豆村南大街
豆村北大街
豆村关帝庙
正在复建的豆一村菩萨庙
豆一村菩萨庙菩萨金身
豆二村三才宫
豆二村金龙寺
豆三村佛爷寺
豆四村药王庙
豆四村魁星楼
豆村小学大门
豆村小学教学大楼
枝繁叶茂的校园垂柳
卫生整洁的营养餐厅
豆一村幼儿园
豆二村育才幼儿园
豆四村耿亮幼儿园
豆四村幼儿园
西周初级中学
西周中学全貌
西周中学大楼
西周中学教学大楼全貌
西周中学教学大楼
西周中学中心大楼
豆村养老院
豆村养老院二十四孝文化墙
豆三村文化墙
豆三村文化墙
豆四村文化墙
豆村大蜡
非物质文化的典范
豆村大蜡、源远流长。据历代先祖口授言传,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大唐皇帝太宗李世民差盛国高僧三藏法师携从员数人、于贞观元年出使西天佛国古印度那烂陀寺求取真经。玄奘到达古印度以后,一面研习新经大乘学说,一面莅临各大小寺院广结地方高僧,研讨各家学说,越数年佛法造诣高深,泱泱若大佛国竞然无一人佛法理论能及玄奘。一时异国风从,人们纷纷登门求其说法,以佑平安。
一曰玄奘兴游圣国王舍城,发现该处士庶吹打地方器乐、数人抬一花亭、亭内置一大型花蜡招摇过市,好不热闹,遂上前询问,并得其玄机,掌其技艺,并再三肯求地方制蜡艺人垂赐小型花蜡蜡样一只,永为留念。大蜡艺人感其心诚、并亲自传授相关灌制技艺,后馈赠小型花蜡一只,并承诺和大唐万世修好,永为穆林。玄奘归国后,路经古邑圣堡,搭台授经,见古邑人人事佛,甚是虔诚,临别将大蜡灌制技艺和异域蜡样一并馈赠古邑豆村,该村自那时起代代传承,并流传至今,相关历史典故如下:
唐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避暑骊山华清池,一曰玄宗纳凉、忽然睡着,梦中遇一鹤发童老,言其为李氏远祖,置身于长安百余里山中。玄宗梦醒、令臣下四处察访。时适逢皇家道观楼观大殿东南仙山营亭,动土开基时掘出先朝老子玉像一尊,玄宗大悦,遂改年号为“天宝”。并詔告天下:举国同庆,以示祥瑞!令欧阳询丹书镌刻永记。
豆村时为州府重地,应诏同庆自不在话下。时邑人领命,虔诚灌制大蜡,并于大蜡制作完成之日外罩花亭,鸣锣开道,一路送至古楼观圣庙盛游公示……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087)年,宋政府于终南城置清平县和清平驻军,在古邑豆村营建道家仙宫资圣宫,邑人数次灌制大蜡,公游示众,以示庆贺。明政府倡导佛道合一,古邑大蜡再次进入古楼观救苦殿供奉。清时流寇猖獗,数次围攻古邑,眼见城破,忽夜中关公骑马卫城,邑人得保,后大蜡一直被请进司浪庙建筑群显圣殿内终年供奉,主祭义公关老爷。自此古邑大蜡正式撤出古楼观救苦殿,并成为古邑唯一的历史传承技艺,年年四月初灌制,并于初八日盛游示众,誉满天下。
公元一九八三年,改革开放第二年,豆村大蜡传承人刘荣堂、亲自灌制两只各重1?5斤小型花蜡蜡样。馈赠给改革开放后首次到访古城西安的日本奈良市国家友好代表团,该赠品蜡样至今仍珍藏于日本出光艺术馆内。
豆村大蜡整体高1?5米,底周长90公分,宝塔状,分三层,分别由三个倒扣的头大足小的圆柱体衔接组成,每个蜡台各有花芽,蜡芽间距2~3公分,底丰顶尖。其大形酷似盛开的仰莲,芽长10-15公分,其中最底层有十八花芽,中层十二花芽,上层六个花芽。大蜡标准体重六十公斤,(润年另加五公斤),其整体形象,千姿百态,雍容华贵……
豆村大蜡昔时异域风情浓烈,蜡身遍布异兽神怪,和东方文化格格不入,后经数代技艺传承人的不断改革和大胆尝试,终于改变了昔日之异域风情,继而变成了今天多姿多彩、雍容华贵的典雅形象。公元二零零七年,豆村传承了一千三百余年的大蜡灌制技艺。分别被陕西省、西安市公示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因此载入省、市非遗名录。赵立功、刘护林分别被命名陕西省、西安市非物质文化代表传承人。
今溢文记录,重在宏扬一方地域文化,并希望传承人再接再励,不断革新大蜡灌制技艺。推陈出新,使这一传承千余载的民族技艺、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并流芳百世,永耀古邑……
红月亮艺术人生
豆一村卫生室
豆二村卫生室
豆三村卫生室
豆四村卫生室
田田圈农业服务中心
雨泽大药房
豆村康龙大药房
琪诺蛋糕工坊
新生活美容院
林昌饭店
西部豆村生态园
中国移动服务站
周至农商银行
豆村飘旗超市
豆一村标志
豆二村文化碑
豆二村健身广场
豆二村标志
豆二村文化墙
七里路村标志
班竹园村标志
风景靓丽的南横线
豆村水场
豆一村陕西农科化肥站
豆三村谊洁农支经销部
绿风文学社聚会的作家
豆村女子管弦乐队
舞蹈中的豆村女子管弦乐队
姚君成老师所画的石头
童铁老师的书法作品
尚昌军老师的书法作品
徐升老师的绘画作品
杜长青老师的绘画作品
尚文鹏刘小维老师合作的绘画作品
田英奎老师的书法作品
庞周陇老师的书法作品
豆村支柱产业猕猴桃
营养丰富的仙品圣果
文珍阁文化传媒
作者简介
庞周陇,字文山、号文珍阁主、亦号云天仙客,笔名大漠胡杨。1963年生,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人,高中毕业。周至县作家协会会员,周至县作协东片分会会员,《竹林文苑》会员。豆村历史资深研究家,自由职业者。酷爱文学、书法、雕刻,擅长古今诗作及古文化研究,尤以长篇叙事诗见长。曾在《西乡茶文化交流》、《周至报》、《二曲文学》、《礼乐文化》、《竹林文苑》、《绿风》、《天马竟辉》、《风尚?兴平》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其作品《谒黄帝陵》曾荣获中国散文网2017年“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其作品《汨江恨》荣获中国散文网2018年第五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