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国学经典人生智慧

2019-03-12 全部文章 305

庞凤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国学经典人生智慧

庞凤仪点击国学经典人生智慧关注
感谢分享 传播文化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同现)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白话】--------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là]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丈,正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您看到夫子了吗?”老丈说:“我手脚四肢行动迟缓,五谷不分头脑糊涂,谁又是夫子啊?”说完,老丈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的家里住宿,杀了只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出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夫子,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夫子。夫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夫子叫子路回去再看看。子路到了那里,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偏废的;君臣之间的忠义,又怎能废弃呢?想要洁身自好,却扰乱了君臣伦理。君子为官,也只是施行仁义礼法。仁道之所以不能施行,已经知道原因了。”

--------【解读】--------
本章又是对隐士的记载,而这位隐士也就是“荷蓧丈人”。这位老丈的名言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被后世误传为劳动人民对夫子、儒家,乃至对读书人的批判。批评他们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缺乏实践锻炼。而事实上,结合本章完整的内容来看,这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并不是指向夫子或是子路的,而是老丈自指。老丈原本的意思是说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四肢行动不便,就连五谷苗麦都分辨不清了,也就是一个老糊涂。所以,子路问老丈有没有见到夫子,老丈说自己老糊涂了,根本就不知道谁是夫子,又怎么能说自己见到没见到呢?
而当子路把自己所遇的见闻告诉夫子之后,夫子则非常肯定的告诉子路,他遇到的那位老丈其实就是一位隐士。夫子何以断定老丈是隐者呢?首先,老丈的这句话就值得推敲。如果真的就是一位乡下老农,他直接回答子路说有没有见到过夫子也就是了,又何必言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有内涵的话呢。其次,老丈留宿子路,杀鸡做饭自不必说,还叫出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子路见礼。记载中并没有说明见面的情况,但是从后面子路的话语之中可以体会到:老丈一家居处乡野但家中人伦礼法不乱,父子之义、长幼之序,以及待客之道,都能体现出来。因而,夫子从这两点就能够断定老丈是一位隐士。

然而,当夫子命子路返回去再寻找这位“荷蓧丈人”之时,子路却发现老丈一家人去屋空。这样的一个结局恐怕是子路没有意料到的,也是令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感到遗憾的。那么,老丈的举动有没有出乎夫子的意料呢?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因为夫子太了解这些隐士了,而且也多次与他们打交道,而每一次都不会有进一步深入的交流,仅仅就是一面之缘,寥寥数言而已。这就是隐士,他们不愿承担任何的社会责任,因而选择了避世。但是他们对夫子“之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又有说不出的感受,又想对夫子说上一些比如规劝之类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隐士也并非真的想完全远离这个尘世,他们只是苦于找不到方向和目标,不知所措,因而逃避于凡俗之外,远离于世事尘嚣。
而子路后来的一番言论也体现了夫子对子路的教导,尤其是跟随夫子周游列国十余年,子路看来也是受夫子影响颇深,这一番见解倒也有所内含。

子路认为:这些隐士不出来为官从政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既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却隐居乡野而不去承担社会责任,这绝对算不上是知义明礼。既然身居乡野还能够保持父子、兄弟之礼,说明他们是懂礼守礼的。但是,他们却抛弃了君臣之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责任),这就是乱礼乱道。那些所谓的隐士,自以为避世就能显示出他们的洁身自好,但是他们却偏废了君臣之义。况且,君子为政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施行仁德礼法。由此可见,当今天下仁道不能得以施行的原因就在于此了。
子路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天下纷乱、礼坏乐崩,如果仁人志士都选择像这些隐士一般逃避责任,那么仁道又如何能够施行呢?夫子坚定而又执着地追寻仁道,以匡正天下为己任。夫子的胸襟又岂是那些所谓洁身自好、自以为是的隐者能够体会和理解的了的呢?
传播文化经典
分享学习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