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唐人:“好色”之徒-概艺

2019-03-14 全部文章 292

庞凤仪唐人:“好色”之徒-概艺

庞凤仪
唐代文化昌明、经济发达,国力鼎盛。工艺美术也开创了空前的辉煌,色彩绚丽即为玉成其辉煌的重大因素。中国的历史上,唐人的色彩空前的绚丽。工艺美术品时时处处与人相伴,应用于生活,凝聚着观念,因此,在器用中、服饰里,这种迷恋的表现也尤其强烈。
首先来说陶瓷。由于烧造的进步,当年无论北方南方,都表现出了对比较多色彩的追求。比如说在唐代我们发现了最早的青花,现在知道窑址在河南的巩义。或许从这些来看,颜色还不算丰富,但在唐代以前,陶瓷的表面一般仅仅施加青、黑以及白的单色釉,而这些最起码有两种颜色,相比以前,已经丰富了许多。

绞胎
晚唐五代,最尊贵的瓷器是越窑用来上贡的秘色瓷。陶瓷器做到形状的规整是很难的,但秘色瓷是十分规整的。秘色瓷到底是什么颜色?其实“色”在古代还有一个重要义项:种类,在这里不能理解成颜色、秘色瓷就是上供用的瓷器。因此,我们看到的秘色瓷颜色并不一样,有的发灰,有的发黄,有的正绿。中国瓷器的瓷釉追求“如玉”,这种感觉是从8世纪中期以来的越窑器物、特别是从秘色瓷开始的。

珍珠地划花

金釦
唐代陶瓷里,今世声名最大的无出三彩。三彩其实不止三色,颜色要丰富许多,只是古代汉语的数词常是虚指的,这种陶器颜色比较多,故称三彩。此外,三彩得名很晚,唐代并没有这个名词。在上世纪初,在洛阳一带的显贵墓葬中出土了这类东西,被当时的收藏者、文物贩子称为三彩。三彩是殉葬的明器,但这些明器再现的却是环绕墓主人生前的彩色世界,展现了他们对身后多彩生活的向往。
三彩初现于高宗时代,烧造在许多窑场,到玄宗开元年间,臻于极盛,最精彩的器物收获于长安、洛阳一带的显贵墓葬,而在开元末,由于唐玄宗认为丧葬太奢侈,下令明器以“素瓦为之”,所以在天宝年间,两京的三彩便消失了。这种低温的铅釉陶器虽然也会附加模印、堆贴、刻画、绘画的种种装饰,但最要强调的是釉色浸润流动,效果的淋漓酣畅。

三彩骆驼载乐俑
三彩分成两类,一类是雕塑类,包括俑马、骆驼、建筑模型;还有一类是器皿。国家博物馆所藏的骆驼载乐俑,是三彩里很有名的一例,形体较大,色彩也丰富。三彩流行的时候,正值中西方交流最频繁的时期,所以三彩上的很多造型特征都打上了中西交流的印记。很多人认为三彩里面最珍贵的颜色是金,但是从工艺角度来看,最珍贵的应该是蓝色。这种蓝色用的是氧化钴,钴料经过检测证明来自波斯,和以后的青花材料一样,非常珍贵。

三彩双龙柄瓶
铜镜是古代用来理容鉴容的工具,正面光亮,背面常常带有花纹。花纹一般是铸出来的,在唐代,出现了很多以不同手法装饰镜背的作品,有螺钿、宝装、宝钿、金背、银背、鎏金、金银平脱。其中,色彩比较单纯的是螺钿镜。螺钿本来也是漆器的一种做法,就是把蚌片剪合成花纹、贴到涂了大漆的装饰面上。还一种镜子,叫做宝装镜。上个世纪80年代,浙江湖州一个塔基里面出土了一些漆器,有些写的是宝装的漆器,其主要嵌物还是蚌片,但会加入一些其他东西,比如红琥珀和青金石末。因为大漆是有机物,时间长了会腐烂,底漆没了,嵌物也会佚失,所以出土的宝装镜都不是很漂亮。但在日本,保存较好的却有不少,在那里,被记录为“平螺钿镜”。

螺钿镜
在唐代,还有一种更高级的镜子,即宝钿镜。宝钿镜就是把金丝做成花纹焊到装饰面上,里面再嵌各种珠宝。当时还有所谓的金背镜、银背镜,就是在镜子背面嵌金嵌银。金花银背镜嵌的是银片,但在其主要装饰部位镀金银片。

金银平脱镜
如果说,宫殿张挂铜镜仅为装饰,那么在寺院,还是信徒的供养。唐以前,中国金银器虽然制造时间很长了,但水平一直不是很高,数量也不多,唐代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量上的增加,而且艺术也很快达到巅峰。

金银器 · 鎏金容器

鎏金容器

鎏金容器
唐以来,对酒器、带饰、马具的材质有等级的限制,玉最高,金次之,银又次之。由于等级越高,人群越小,兼以黄金纯度越高,材质越软,制成器皿,易于碰扁,因此,金银器皿之中,永远是银器多、金器少。为追求富丽的效果,唐代的银器常常鎏金。鎏金的做法有两种,一个是通体鎏金,时称“金涂”或“金镀”,一个是在主要的装饰部位鎏金,做成“金花银器”。

金花银樱桃笼
法门寺有个银丝编成的器物,时称“结条”,花纹是用金丝编的。器物本身非常华丽,银笼之上,金花灿灿,已经华艳、美妙至极,若置放新鲜樱桃,红樱桃再连带绿枝叶,那色彩便更加华美绝伦。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因为现在的很多设计只考虑其本身是否漂亮,不考虑使用中的效果,而这就是使用中产生华美效果的一个典范。
唐代富足,造作常常取用高档材料,如象牙、如美玉、如名木。高档材料的质地必定极其美妙,在其他时代,为彰显材质之美,常常不在其表面施加遮蔽性装饰。唐代则不然,对华美彩色的渴求时时压倒了对美妙质地的向往,为展现彩色,常常附加装饰。

拨镂象牙尺
以象牙器来说,就有很多装饰手法,比如拨镂,做法就是先染色再刻花纹,花纹里面有时还填色。有些做成围棋子、尺子。而警示臣僚的器物居然也如此色彩炳焕,足以证明唐代喜爱用色。
美玉历来备受推崇,其材质之美发人遐想,引人赞叹,但在出土的唐代玉器中,有嵌金的、有金装的,还有宝钿的,都是把彩色装饰施之于优雅的白玉。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社会,在这里面,人们的使用品、服饰都受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唐人在服饰上,特别看重玉带的装饰。

窦皦(597-627年)墓中出土的金玉宝钿带饰
今见制作最精美、色彩最灿烂的是长安窦皦墓(627)玉带,它共十五块,除带扣外,带饰皆以镂空的羊脂玉做框缘,玉下衬金板,又有铜板托垫,金板上,金板上面掐丝嵌珠宝。大唐有起梁宝钿玉带,是三品以上武官和仪卫官公服的组成部分,窦皦便是这等人物。按唐人小说的描述折算,一副华美玉带的价格相当于长安城里十五所中等宅院。
而说到玛瑙,中国人认为玛瑙一定要红,“玛瑙不红一世穷”,但是玛瑙又不能全红,全红反而很贱。好玛瑙应该身子主要是红的,但上面有透纹。古人把有透纹的玛瑙叫作缠丝玛瑙,视为最好的。早期的好玛瑙材料都来自外国,唐代文献就多次记录从西方或日本来的高级玛瑙器或玛瑙材料。

紫檀木螺钿琵琶,右侧为琵琶背面
紫檀木色沉稳,纹理优美,手感极佳。清朝家具采用甚多,通常的做法是任其裸露,以尽显其美,但唐代常常再附加绚丽的彩色装饰。最著名的是螺钿五弦琵琶和木画棋局,它们珍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北仓。
在唐代工艺品中,最能体现色彩品味的无疑属丝绸。丝绸最大的用途是制为服装,服装要穿给别人看,其面料最具展示性。同时,在古代,无论是政治上(等级、身份的区分),还是经济上,丝绸都是最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

丝绸 · 锦
工艺美术里面不大重视丝绸是因为它容易腐烂、难保存,所以早期丝绸很少,大家的研究兴趣也就不是很高。现在做工艺美术的人,做丝绸的极少,大部分都做陶瓷,古人反倒不大看重陶瓷。
中国的丝绸发明的很早,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传到了西方。但西方丝绸褪色非常严重,而唐代的丝绸却不怎么褪色,中国古代主要是植物染料,虽取自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颜色却比较牢固。

联珠四骑猎狮纹锦局部(唐,原长250,宽134厘米)。在今见唐锦中,此作最精美。图案则“洋”风扑面:猎手胡相、马生双翼、奇异的花树、中国不生的狮子。
唐代丝绸的用色最富典型意义,其色彩鲜丽华美。丝绸有很多品类,比较轻薄的有纱以及若干罗。纱本来是没有花纹的,后面可以加工上去,比如染、点金。罗的颜色可以很浓烈,也可以很柔和。
丝绸里面最高级别的,早期是锦,后来是锻。锦是彩色提花,表面颜色很丰富,但是唐以前的锦很少超过五色,唐以后有了很大变化,经常会有十几色。唐人也用很多诗文去描述、赞美、称颂锦……
唐代丝绸里有一种典型叫“繝”,织法可以是锦,也可以是绫,织物表面排列着一个一个的彩条,有时会有花纹,但只是彩色的点缀,主要是为了炫耀其绚丽。

敦煌藏经洞蹙金彩绣袋
光用彩线绣不够,还会用金线、银线绣。蹙金、蹙银的做法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把金线钉到绣地儿上去,还可以钉珍珠、钉瑟瑟,林梅村认为瑟瑟就是青金石。同时,唐代刺绣因为绣法的变化增多,特别是平绣的出现,更是增加了其颜色的丰富性。

唐妇女衣服的配色“尤剧怪艳”
在文献记载中,古人的衣服颜色和社会等级有关。虽然并非等级越高,衣服颜色就越好看,但会造成社会心理上的“漂亮”。在唐代都市的大街上,人们直接穿高级衣服的会被抓住,因是僭越。所以人们就在外面穿一个符合本人身份的颜色的衣服,里面露一点出来。出城后就没人管了,衣服一脱,颜色就露出来了。
往期回顾
徐赛:“魂儿”与“时间”的产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