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凤仪响亮乡村凝聚人心 ——石楼县“村村响”无线广播全覆盖工程激发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纪事-吕梁日报
庞凤仪响亮乡村凝聚人心 ——石楼县“村村响”无线广播全覆盖工程激发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纪事-吕梁日报
庞凤仪
□本报记者 马龙 通讯员 李晶晶
“一朵牵牛花,爬上大树杈。”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乡村大喇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喇叭曾经是每一个村庄的标配。当年高悬在农村电线杆头的高音喇叭,因为传播快、受众广,不分层次、成本低,是农村最主要的通讯工具。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纷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响了几十年的“大喇叭”不知在何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渐渐沉寂了下来。
今年以来,石楼县结合乡村实际,寻找一条贴近群众生活,又可以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有效媒体——大喇叭。
久违的“大喇叭”重现农村,广播的信息内容较过去也更加丰富和生活化。村民高登禄对“大喇叭”的足迹依然记忆清晰:“现在‘政策喇叭’变成了‘惠民喇叭’,大家通过它了解国家政策、学习生产技术、掌握市场动态、寻找致富门路,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还是觉得传统曲艺更带劲。最喜欢听每晚八点半的‘戏曲欣赏’,现在一天不听就觉得不得劲。”而村民韦锁林却觉得,喇叭里响起了音乐,说起了相声,让全村人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特别是一些新闻内容、农技科普知识,也让邻里们有了共同话题。如今,后王村的村民们经常三五相聚,聊聊广播中的新鲜事,生活别具滋味。
“增强卫生意识,养成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让我们齐参与,共建美丽石楼”“建卫生城市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创美好生活需你我共同奉献......”走进石楼县前山乡,远远就听到了村里的广播在响。前山乡地处黄河边,与陕西隔河相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满目的奇山秀岭,同时也带来了贫瘠的土地和极其不便的交通。自创卫活动开展以来,该乡通过广播喇叭每天早、中、晚滚动播放县里以及乡党委政府在创卫活动方面的政策、要求和意义,使创卫活动在前山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这些喇叭以农村群众为主要对象,由县政府统一录制广播音频材料并发放到各乡镇,各乡镇安排专人按时开广播,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当前的中心工作进村入户,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广播电视通过卫星覆盖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是许多节目离我们太远,针对性太弱,村民们自主选择收听政策性节目的积极性很低;而报纸在农村却要好几天后才到,甚至放在村委很少有人去看;宽带互联网对农民来说就更遥远了,一来我们村还没开通,二来许多农民都不懂上网。”贺家洼村主任刘照双告诉记者。“看电视必须呆在家里看,打电话只能一个个打,广播就不一样。在农田干活也好,在家收拾家也罢,无论你干啥,都可以听到。”看到广播重新“勃发”,刘照双十分欣喜。
曹家垣乡是石楼县经济基础最薄弱的一个乡镇,群众收入偏低,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对乡组宣员曹来宝说,身边市场信息不畅是造成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致富不仅要修路,还要及时掌握信息才能找到出路。
见到正在乡政府办公室播音的曹来宝,与我们印象中一支裹着红布的麦克风、一台扩音器的广播站不同,曹来宝所用的装备,是一部现代化的“村村响”无线广播村级平台。他回忆说,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是旧式的广播,有扩音器,有话筒,坐在那有一种广播的感觉。现在虽然方便了,但是没那种感觉了。
曹来宝怀念的,不只是那支话筒,更多的是乡亲们对大喇叭的依恋,更加怀念的是大喇叭的凝聚力。那个高高挂起的铁皮桶里,哪怕是传出一声“咳嗽”,都会引起全村人的特别关注。他告诉记者,过去村里集体活动少,难免有些低俗的娱乐节目,如今“村村响”每天将党的好政策和致富信息送到田间地头和家门口。“不仅凝聚了人心,丰富了生活,有了信息,不愁找不到发家致富的门路。”
农民在变,农村在变,农村大喇叭也在变。截至目前,石楼县“村村响”无线广播覆盖工程项目已经顺利完成了县、乡(镇)、村三级播控平台,以及134个行政村427个点854个喇叭的建设安装调试工作。“相信“村村响”无线广播必将为该县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脱贫攻坚政策的宣讲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舆论宣传和文化支撑作用,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遍山庄窝铺,传到千家万户。
编辑:白 丹
监制:李召和
版权声明
吕梁日报社所属《吕梁日报》、《吕梁日报·晚报版》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事先取得吕梁日报社的书面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