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嘉宾访谈-统一监管框架下资管业重塑与转型再定位-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9-03-16 全部文章 232

庞凤仪嘉宾访谈|统一监管框架下资管业重塑与转型再定位-中国金融新闻网

庞凤仪
特邀嘉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步艳红
主持人:《金融时报》记者杜冰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4月底正式下发,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内的大资管行业纳入了统一监管体系。那么,市场参与各方特别是商业银行该如何充分评估这一重大政策的影响,制定发展转型规划,完成行业重塑?近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步艳红围绕该话题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的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资管新规中有哪些要点值得关注?
步艳红:由于分业监管、跨业经营等原因,此前资管领域出现的监管套利、同业空转、脱实向虚、层层嵌套等问题日渐突出。资管新规通过统一监管体系、监管标准,为解决资管行业累积的几个关键问题开出了药方。
第一,按照资管新规的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新规按照产品类型而不是机构类型实施功能监管,同一类型的资产管理产品适用同一监管标准,减少监管真空和套利。
第二,新规第二十二条规定“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平等准入、给予公平待遇。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在账户开立、产权登记、法律诉讼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地位”“资产管理产品可以再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资产管理产品”。新规赋予资管产品法人投资属性,超过一层通道明确为违规行为,消除了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
第三,新规第十九条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坚持产品和投资者匹配原则,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的勤勉尽责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规范了刚兑的举报和处罚措施,从而助推了资产管理回归代客本源,有序打破刚兑。
第四,新规第十一条界定了标准化产品的定义是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的资产。通过非标资产只能对接封闭式、期限匹配的资管产品、充分披露等几个方面,从根本上限制了非标投资的空间,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第五,新规第二十五条明确建立资产管理产品统一报告制度,并要求实行穿透式监管,对于多层嵌套资产管理产品,向上识别产品的最终投资者,向下识别产品的底层资产(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在防风险、政策制定等方面完善了制度体系,规范了统计体系,有利于进行穿透式监管。
第六,新规第十五条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通过对资管产品杠杆率、投资标的比例、产品分级限额管理等约束,规范资管行业的放杠杆行为;通过禁止资金池操作,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金融时报》记者:相较征求意见稿,新规对于过渡期进行了延长是基于什么考虑?过渡期内,新规将对市场各参与方形成哪些重要影响?
步艳红: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政策对于资管行业参与各方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设置较长的过渡期是基于充分消化原有行业问题的考虑。
从对资产管理机构的影响来看,首先,资管机构的类型产生分化,通道类机构或者通道类业务逐步消亡。一些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子公司以通道类业务为核心业务来源的机构、部分以扮演通道角色获利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券商资管计划等SPV类业务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由于资管产品的统一规范,资管机构的产品管理必须进行根本性的业务调整,在原资管规模中占比接近30%的非标业务无以为继,需要向标准化业务转型,而标准化业务按照产品净值化的要求,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核算。产品分类管理、估值外部审计、刚兑处罚等对产品的一系列要求,都要求管理机构在系统建设、中后台人员配备、风控管理方面进行调整。此外,资管产品的重大变化,主要看客户的接受程度。因此,销售能力将决定资管机构能否成功转型。在客户普遍适应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有序打破刚兑,树立起值得客户信赖的资管品牌尤为重要。
从对资管产品投资主体的影响来看,按照新规提出的产品销售适当性原则,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要和客户的风险偏好相匹配。短期内来看,完全符合新规要求的产品得到投资人的普遍接受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过渡期内,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规模逐步降低。从购买方来看,可供选择的产品会阶段性地减少,同时收益率会逐步下行。原有的理财产品到期后,可能会转化为存款。长期来看,对于投资者原来只看收益不关心产品投向的消费习惯,投资者的自我教育也有待加强。
从对融资主体的影响来看,融资主体的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领域的非标形式不复存在。由于存量超过20万亿元的非标规模较大,与目前银行间和交易所的信用债规模相当。这些融资到期后,融资主体需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或者银行贷款方式满足需求。2017年以来,非标新增显著放缓,融资主体如果不能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则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引发信用危机。同时,对于房地产、两高一剩、僵尸企业和违规的政府项目融资,会加速市场出清。从长期来看,真正符合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增加、融资成本会逐步降低。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资管行业重塑的关键领域,商业银行实现资管转型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步艳红:业务转型中,机构会两级分化,市场会重新洗牌,银行资管要得到长足发展,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练好内功、打好基础。
首先,要坚守资产标准化、产品净值化的原则推进转型。一方面,银行资管要突破非标资产的束缚,向标准化资产转型;另一方面,以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为抓手,逐步打破刚兑。
其次,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提升产品管理能力。新规将资管产品分为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类和混合类四种类型,这是为满足客户在不同领域配置资产、分散风险的基本需求。银行资管擅长的领域是固定收益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权益投资相对薄弱。强化大类资产配置的投研能力,一方面可以吸引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团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专业投资顾问,逐步培养自身投资能力。从主动管理完成大类资产配置为主,逐步引入客户需求驱动的被动配置能力。
再次,需搭建与产品体系相适应的销售体系,树立专业资管品牌。每个资管机构都应该有自身独特的定位,结合风控能力、风险偏好、投资特长,建立完整的产品体系及产品风险分层体系。在此基础上,强化销售渠道管理和客户经理体系建设,搭建起与产品体系相适应的销售管理体系。通过精细化管理,塑造代客理财的专业品牌。
最后,银行资管还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过渡期循序渐进实现转型。消化存量风险,一是对于非标资产的处理,对接封闭式、摊余成本估值的产品,过渡期结束后,可以通过证券化方式转标或者回表方式解决;二是对存量债券市场风险的化解,对资产进行风险分层,通过低风险、低收益资产的产品、客户匹配管理,降低成本;三是积极发挥封闭产品在过渡期维护客户的优势,在产品转型中,通过封闭产品作为主要抓手,从低波动产品开始,逐步打破刚兑;四是对于复杂的管理指标体系和完善的产品核算估值体系,需要强大的系统支撑,实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的高效体系化管理;五是最重要的销售管理环节,需要梳理基础客户数据信息,将客户进行分层管理,逐步搭建适应产品体系的客户分层管理体系。
近期本网热文

央行发布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背靠腾讯好发展 微众银行3个数据透露了哪些信息
3300亿!又一个庞氏骗局突然崩塌!
上市银行高管2017年薪排名:招行田惠宇税前522万居首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杜冰
编辑:王佳欢迎关注我们!
金融时报及中国金融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
请于文首注明出处及作者
新媒体合作请您联系新媒体部
发邮件至fnweb@126.com
微博~@中国金融新闻网
官网~
金融时报新媒体矩阵
金融时报

中国金融新闻网

财金时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