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噫!可不敢瞧不起河南人(一)——河南的山-拈花奏鸣曲

2019-03-24 全部文章 246

庞凤仪噫!可不敢瞧不起河南人(一)——河南的山-拈花奏鸣曲

庞凤仪戳上方蓝字关注【拈花奏鸣曲】
前些日子去了两趟河南。
虽然是纯粹的河南血统,但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文化上是北京人。去河南不多,印象中的河南是个土的地方。但这次去河南,忽然间感觉完全不同。心里有一句话越来越清晰——身为炎黄子孙——噫!可不敢瞧不起河南人!
“可不敢”三个字河南方言中使用较多,多用于表达敬畏之意。上面那句话若用河南乡音说出来,别有一种乡土味道,特别富有情感色彩(大家脑补吧)。
于是,想跟大家说说河南。
先说说河南的山。
一般人说起河南,心中的感觉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其实河南山地众多。
河南平原和山区基本上是各占1/2,平原55.7%、山区(山地丘陵)44.3%。中国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正好从南向北穿过河南全省——这条平原与山区的分界线,很像是河南地图的“中轴”。如果将隆起的山地视作阳性,将坦荡的平原视为阴性,那河南地貌就像一张太极图的两个世界。让您说,周易、太极不出自河南还能出自哪儿?!

地理学家将河南的地貌划分为六个区域:太行山山地丘陵区、豫西黄土丘陵区、豫西山地丘陵区、桐柏山、大别山山地丘陵区、南阳盆地区、黄淮海平原区。前五个区域基本上可视为中轴线左侧区域,即河南的山区;第六个区可视为中轴线右侧区域,即河南的平原区。
先让大家赏一下河南山景。
南北长400公里、跨京、冀、晋、豫四省市的太行山,习惯上因省区而分为三部分:河北、北京境内为北太行、山西境内为西太行、河南境内为南太行。因为纬度较低且更靠近东南,南太行是太行山植被最茂密、降水最丰富、水流量最大的一段。丰富的水和植被,让这里的山在险峻中增加了灵秀,有人这样赞叹:“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
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
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
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
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
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溪
(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
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但他在这里没有写边塞之苦,而是描述了南太行一带的山色之美。诗中说,他渡过了今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的漳河,先是在平原上路过古都邺城,进入今河南省林州地区,连绵的林虑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因为山西晋东南高原相对于华北平原的强烈抬升,岩层断裂形成了许多狭缝,山中激流顺势下切,形成了溪谷纵横、峡谷成群的景观。南太行之美,美在峡谷云海与飞瀑。
绝美的南太行景观。



林虑山大峡谷一带的盘山公路,沿着南太行山区的峭壁盘旋而上,被称为“太行天路”。林州市的这段“太行天路”。这种奇特的景观,是看太行的另一种视角。

想象一下,也许当年炎黄建立了部落联盟,在渭水之滨集群和谐,耕作丰收,渔猎富藏,大伙闲来无事,被东边的山景吸引,于是沿着这些美丽的山谷向东走出了隘,走向了中原大地,从此走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荣昌盛。

河南北、东、东南三面皆无险可守,为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西部面对的是拥有地势之利的秦塞地区。这里向来是关中军事集团出兵河南的主要道路。
豫北西北侧与山西接壤,以太行、王屋山为界。晋高豫低,地势险要,有太行陉、白陉等险关,沁水、丹河顺流而下。自古用兵,从山西攻入河南易,从河南攻入山西难。


河南与河北、山东交界处为大平原,无险可守,历史上中原王朝强盛时必然要经略河北幽燕。中原王朝一旦失去燕山之险,北方游牧民族凭借兵强将悍的边地优势,南下中原基本上是一路平推,中原王朝往往在中原立不了足,只有退守江南。安史叛军南下河洛入长安、后唐灭后梁、契丹灭后晋、辽南下攻至澶州、金灭北宋,大抵上都是沿河北大平原一路南下至中原腹地。

北方游牧骑兵一旦拿下燕山防线,向南就是一马平川,只剩黄河阻挡(还会结冰)
想起北宋的君臣,都说重文经武,性格纤弱是其与北方少数民族征战不力的原因。其实,地理因素造成的弱势可能更重要。怨就怨当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

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元朝称之为腹里。此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尤其北宋政权更深受威胁,处战略劣势持续长达二百年。
豫西以伏牛山系为主体,大抵上包括今天洛阳、三门峡地区。此地北有黄河中条山之险,南有伏牛山系屏障,西连陕西,是北中国东西走向的重要走廊。历史上的秦晋崤山之战即发生在今天的河南省洛宁县。

当年秦国依靠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之险,力拒关东诸侯的多次合纵进攻。秦灭韩魏、楚汉争霸、唐灭王世充等多为从陕西进攻河南。当然也有自河南入陕西的,如刘裕灭后秦、安史叛军入长安、黄巢入长安等,而这一般都是关西王朝先有失误,自乱阵脚。刘邦先于项羽入咸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秦军主力正在赵地与项羽恶战,刘邦捡了个便宜。近代北方北洋军阀的几个大集团,东北自不必说,山东、山西都可自成一体,河南却很难建独立王国,易攻难守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河南影响大的西北冯玉祥集团,也是以西北为主要根据地。
总之无论谁攻谁守,掌握豫西走廊,就掌握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

洛阳天下名都,位于伊洛盆地。小区域上,北靠邙山,南临伊洛二水,东有虎牢成皋之险,西拥崤山函谷之固。大区域上,其地东为华北大平原,有黄河、大运河为动脉,可以控制天下主要粮食产区和国防重要区域;西靠关中秦陇之固,免受游牧民族侵袭之苦;北有黄土高原为阻,整个山西皆为堡垒;南临南阳盆地,通汉水直达长江中下游。

洛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长期作为王朝帝都,掌控四方。但是一旦中央衰落,对地方掌控力下降,这种居中的位置使得这里也容易沦为四方征战之地。东汉末年就是明例,黄巾之乱后,群雄并起,洛阳被董卓一把火烧掉,曹操一度都许昌。只要有较大的战乱,河南都躲不掉。

隋唐以洛阳为陪都,梁、晋、汉、周、宋以开封为都,一方面因为关中战乱残破不堪,另外主要是漕运至关中困难(三门峡难题始终难以解决),至洛阳以及开封比较方便。但是开封无险可守,这是其致命弱点。北宋不得不大量养兵以拱卫国都,遂致冗兵,军队战斗力反而低下。北宋一朝,人和称上,天时取中,地利最差。
豫南主要是南阳、信阳二市。二市均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理和气候上属于南方,为通往南方的要冲。

信阳以南有大别山环抱,有武胜关、平靖关和九里关三关,南北朝以此为界,互有争夺。南阳盆地物产富饶,西北通旧武关可入关中,南连荆襄,东北可入中原。刘邦入武关灭秦,曹操攻新野取襄阳南下江陵夏口,关羽樊城水淹七军,岳飞出兵襄阳北伐,兵锋所指,威震华夏,大抵上体现了南阳重要的地理位置。
山河湖海,气象物产,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基础环境,塑造了一个地区人民的性格。河南群山的高大深远、静穆庄严深深地影响了河南人的性格。
上文说到中条山,突然想到抗战时的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中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通俗讲,中条山就象是抗战中整个华北战场的制高点。所以,中日曾反复在此激烈争夺。

1941年5月-6月,日军经过长期准备,集中主力对驻守地此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力战不敌。国军177师新兵团1000多人,均为十六到十八岁的小战士,在黄河滩上与日军舍命拼杀,牺牲了二百多名弟兄后,八百多人被逼上了河岸边一百八十多米高的悬崖。八百多名年轻的三秦子弟站在高高的悬崖上,身后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面前是密密麻麻、凶狠残暴的鬼子;放眼望去,东、西、南、北重峦迭嶂,云雾飘渺处则是他们的故乡…… 一位被敌人的战刀砍断了一条胳膊的战士双膝落地,向着西北方向,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站起来,一头扑进黄河……随后八百多名小战士齐刷刷地跪在悬崖上,向着家乡跪拜之后,一起跳进奔腾的黄河……

这山,这河值得他们为之殉!
相信八百个不屈的灵魂已经成了中条山的山神!……
如果你喜欢请转发给你的朋友
地域文化专题
牵着大象逛河南——汉字的河南
历下亭旁话太白
青州的牌坊青州的人
一方泮池 几多怀恋
孔庙的尊师情结
父以子贵 ——参观孔林有感(上)
老师的偏爱——参观孔林有感(中)
“失宠”的子贡——参观孔林有感(下)
朴实的商人——参观孔林有感(补)
长按二维码关注【拈花奏鸣曲】

每周一篇原创,聆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奏鸣曲
微信:nianhuazoumingqu
邮箱:nianhuazoumingqu@sina.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