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凤仪品茶的“奢华”-惟瓷
庞凤仪品茶的“奢华”-惟瓷
庞凤仪
1987年4月3日,法门寺佛塔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口。一个埋藏了千年的大唐秘宝震惊世界!
埋藏于法门寺地下千余年的一套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器重见天日。
这套茶具制成于唐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的非常完整。也让我们有幸看到了连“茶圣”陆羽也不曾看到的唐代宫廷茶具。因为陆羽逝世于公元804年,而这套茶具据《资治通鉴》记载是公元873年末被封藏的,即陆羽离世之后69年。
这批茶器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同时,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还刻有“五哥”两字。“五哥”是宫中对僖宗小时的称呼。从实物中来看,《物账碑》中的“七事”应为:茶碾子,茶碢轴、茶罗子、鎏金飞鸿纹银器中标出的茶器。另外,还有玻璃器皿的茶碗、茶盏子两枚,《物账碑》载明为茶器。
从这组奢华的御用茶具可以看出,唐人极为重视饮茶,环节工序也是极为繁琐的——
第一个步骤:准备工作——烘干茶饼
唐代饮茶用的“茶叶”,要经过加工,压制成茶饼,平时用纸或蒻叶之类包存,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通风防潮。饮用时,随手取出,如果茶饼已受潮,还需要将茶笼放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饼干燥,便于碾碎。
以笼装茶,用温火慢烤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可使茶饼内外都干透,不致造成外干内潮;二又可保持色、香、味的纯正。
法门寺所出的鎏金银笼子,制作精美。笼底焊有四足,笼子体积不大,据估计这样大小的笼能盛放四五两小串茶饼。
第二个步骤:烧水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民间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但作为宫廷御用茶具,无论是材料与制作,还是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显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
筋,又称箸、筷子。古人对茶具的认识,不同于今人。古人认为凡与烹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这样,煎茶烧水时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归纳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别是唐宋期间的一些茶道著作中,凡提到茶具时,都提到了火筋。民间用的火筋,常用铁或熟铜制成;而作为宫廷或达官贵人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银制作而成。
第三个步骤:碾茶
取出的茶饼,需要碾成细末。地宫所出的茶槽子和碾子,便是用来碾碎茶饼的。
上有可以抽出推进的辖板,用来保持槽内干净卫生,形如今日中药铺中的药碾槽。
皇室饮茶作为一种高雅文化活动,用茶量小,轻推慢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因而碢轴显得小巧别致。后来的宋徽宗认为:“凡碾之制,槽俗而峻,轮俗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叶聚;轮锐而薄,则远边中而槽不戛。”他没有想到唐人已制作出他认为最理想的碾茶器。
第四个步骤:筛茶
茶饼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尚需过罗筛选,罗筛是点茶程序上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唐代的点茶,茶末放于碗内,先要调膏,以茶瓶煮汤,再注汤入碗中,经过拌搅,碗中之茶便能产生粘懈适度的胶体状态,如果茶末很粗,或粗细不匀,拌搅时就得不到较佳效果。因此,茶罗子成为点茶的关键茶具。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件茶罗子,是我们能见到的古代第一件茶罗实物,十分难得。茶罗分罗框和罗屉,同置于方盒内,上层的罗框上尚残存一些用丝线织成的纱罗,网眼极细密,下层罗屉,接住筛下的茶末,可以拍出盒外。筛好的茶末,为保持茶叶的香味要用盒密存。
此龟腹部用于供贮放碾碎的茶细末。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第五个步骤:调茶
为烹茶时投放茶末之量具。《茶经》云:“则者,量也,准也,度也。”
古代饮茶犹如吃茶一般。调达子就是供调茶、饮茶时使用的。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盐、姜、葱等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
第六个步骤:点茶
点茶的高招在于茶末调膏均匀后,向盏内注汤开水的同时,用茶笼或匙子在盏中环回击拂的动作要掌握得好。搅拂的技术高,能产生蓬勃焕发的白色泡沫,称做汤花。长柄银匙为烹茶时拍击汤面之工具。不过唐代的茶盏一般为瓷质,色以白釉和青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