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和苏东坡在长江洪水中豪饮的黄庭坚-伊赛里斯

2019-04-10 全部文章 270

庞凤仪和苏东坡在长江洪水中豪饮的黄庭坚-伊赛里斯

庞凤仪
前阵子四川宜宾暴雨,水位上升,“苏黄”在洪水中成了各种表情包。估计两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千百年后是这么火的。
比起同时代的苏轼王安石,黄庭坚在当代的名声似乎小的如蚊声。除了文学院的学生或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兴趣的人,亦或者是学生时代的座右铭里见过他的一二句名言警句,他这个人,实在冷清得很。

▲黄庭坚像
度娘是这么介绍他的: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时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这么一看,这人也很牛X啊,为什么在当代的名气不大?这就要说说他自己的一些理论主张。黄庭坚与苏轼都是北宋文坛上Bling Bling的两颗星,东坡个性豪放爽快,其成就也就不一一赘述,欧阳修认为他是继自己之后唯一一个可以主持文坛的人,当时的文人也十分追捧他。可惜的是,东坡虽文采突出,给后辈的指导却十分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鲁直的出现刚好为一些无天分摸索的人探明了一条路,他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理论,重视用字句法章法,加上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所以有很多的追随者。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黄庭坚最为人诟病的一点也正在于此。他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导致诗中典故累赘,缺乏真情实感,诗词晦涩难懂。在现当代,相比苏轼,也就黯然失色了。
当然,这并不是一篇“论黄庭坚为何不遭当代人待见”的小论文。比起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我更好奇的是他的人生经历。
一、与苏轼相遇相知

▲黄庭坚书法
苏轼在黄庭坚的丈人,也就是孙莘老处读到庭坚的诗,赞扬他人品才华高出于众。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能在东坡那里得来这么高的评价,所以一来二去,黄庭坚便知道了。他致书苏轼,并附上一诗《古风二首上苏子瞻》。两人相遇相知,亦师亦友。
两人写诗赞美过对方,也在话语中指出过对方不足。有一次宴聚,苏轼拿黄庭坚的书法开涮,说他是“蛤蟆水上真书出”,黄庭坚也不甘示弱,拿苏轼的弱项草书来发难,说他是“蚯蚓泥中草写之”。
东坡随性豪爽,鲁直也时有调侃戏谑。虽世人并称“苏黄”,但黄庭坚一直都是以弟子自处。文学艺术上能够相互交流,难得的是政治意见也颇为相似。
他们对待新法,虽然都属于旧党,事实上,又与司马光等人完全否定新法不同——他们在看到了新法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它的一些好处,比如役法的便民利民。
细细想来,两人的晚年都极为相似,在贬谪路上越贬越远,最终没能回到故土。这也是时代对这批文人的恶意吧。
二、两边不落好
黄庭坚当时所处的政局有多乱呢?你且看他历经了多少位皇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 文人政客就好比是大浪上漂浮的一叶扁舟。导致黄庭坚一生随着北宋党派争端沉浮的一大原因,归根结底,跟王安石变法有很大的关系。
这就要仔细说说王安石变法那些事。

▲王安石像
其实王安石推行新法,以尧舜之业激励神宗皇帝时,也是希望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他深信唯有变法创新才能使北宋变富变强。千古以来,一国崛起也大多如此。所以当新法遭到很多人反对时,他说服神宗——新兴之物刚开始时都会受到打压,等到百姓适应了,新法便能造福国家百姓。听起来很有哲学道理,事物的发展可不就是螺旋式上升,新事物必然会代替旧事物……对不对?!神宗皇帝听得热血沸腾,眼前仿佛有一个盛世在等他。所以,虽然朝中很多人表示反对,但神宗皇帝力排众议,维护王安石。
王安石也并非诓骗神宗,他自己也坚信着自己在做一件改天换地的大好事,而代价就是不得不受一些非议。他的本意原是好的,只是在推行过程中,被有心人扭曲,成了强制举措,最后反倒怨声载道。
王安石也是很惨,被猪队友坑,还不知道。
北宋中后期基本就是新旧两党的你沉我起,一方得到皇帝的信任,另一方就被变态地镇压贬谪,都得你死我活。
所以旧党得势时,很多人便开始随波逐流,批判变法派以及它的代表人物王安石。黄庭坚反唇相讥,对神宗的变法与王安石的相业给予肯定。(这么看,你就知道黄庭坚为啥混得那么艰难,升个职都难,那都是有原因的。旧党得势,打击新党时,他为新党辩护。新党得势后,他为旧党发言,中庸不好站,最后两边都不认同他是自己人。)
对于王安石的人格,他道,“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王安石的死对头司马光也很诚恳地说,“友爱诸弟,俸禄人家,数日辄无,为诸弟所费用,家道屡空,一不问”。
但原是王安石“战友”的吕惠卿就不怎么厚道了。在王安石正摇摇欲坠时,吕惠卿居然将王安石给他的一些私信上奏,据说其中有一些“无使上知”的话语,导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此信是否真实已成悬案,不过此人之卑鄙可见一斑了。
所以说,切记离小人远一些。但黄庭坚显然还没清楚这一忠告,就早早招惹了一个小人。
三、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
元丰六年,黄庭坚在德州(今属山东)做一个小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而此刻他还不知道这个人在他最后的生命历程中起着怎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人正是德州通判赵挺之,也就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公公。

▲李清照画像
最初,两人互通诗词,引为知己,可是没想到却在通行的市易法上有了分歧。黄庭坚因为在地方上任时,深刻了解到一些新法给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正是诗中讽刺新法,而黄庭坚还不管不顾地写诗批判臭骂,可见他态度上的执拗。而赵挺之又坚持新法之长久,必会带给百姓益处。两人间的矛盾越加不可调和,最终算是割袍断义了。
不过这还没完,说好江湖再见,虽然升官发财,各走一边了也还是要见。
元祐二年,朝中刚好空缺了一个好职位,苏轼便举荐黄庭坚。结果遭来赵挺之的攻击,理由是黄庭坚“轻薄无行,少有其比”,顺便开始diss苏轼,后来更称黄庭坚“在德州时恣行淫秽,无所顾惮。”导致鲁直错失一次升职机会。
他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心眼小。与黄庭坚的结怨仍是德州行新法之时,与苏轼的恩怨又是因为苏轼的弟弟让他的一个亲戚贬了官。
元祐四年,苏轼不堪台谏的交相攻讦,屡乞外任。终于逃开是非地,出知杭州。政治风波不断,黄庭坚本有多次升迁机会但最后都无疾而终。元祐六年,老母逝世,他回乡守丧。此时舅父,叔父,岳父等也相继去世。冥冥之中,似乎昭示着一场风雨的到来。
果然,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
元祐八年,太皇太后崩,哲宗亲政,想继承神宗法度。新党被纷纷召回,元祐旧臣被相继贬逐。司马光,吕公著等碑石被推倒磨毁。政治斗争变成党派之争。绍述派从《神宗实录》开始下手。认为其"用意增损,多失事实。作为编修人员的黄庭坚自然没躲过。刚服丧期满的黄庭坚应召来到陈留。七月在湖口得遇苏轼,此时他正往贬谪地惠州。审查时,黄庭坚亦刚直不屈。最后还是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今属重庆)。
元符三年,哲宗病死,其弟徽宗即位。由神宗皇后向氏同处分军国事。向太后倾向旧党,徽宗意欲消弥朋党之争,故改元为“建中靖国”。黄庭坚的情况也因此改善。在荆南时,朝廷任命重职,不过他却推辞了。一方面是因“苦痈疽发于背肋”,一方面是因身边好友亲人一一去世。陈师道冻寒致死,秦观在归途中卒,随后不久,东坡的噩耗也传来。
而他自己的厄命也即将来到。
赵挺之终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此时位居高位,借陈举之手诽谤鲁直“幸灾谤国”,导致黄庭尘又一次远贬宜州(今属广西)。
而这里,也昰他人生的最后的一站。

《老学庵笔记》卷三中记载:
(庭坚)居一城楼上,亦极湫隘,秋暑方炽,几不可过。一曰忽小雨,鲁直饮薄醉,坐胡床,自栏楯间伸足出外以受雨,顾谓寥曰:“信中,吾平生无此快也。”未几而卒。
(图片来源:网络)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