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凤仪唐代咏凉州诗探微(三)-武威文化
庞凤仪唐代咏凉州诗探微(三)-武威文化
庞凤仪
(接上篇)
(四)凉州诗中的社会生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主旋律中的强劲音符,它所包含和达到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些反映唐人慷慨从军,保卫边疆的英雄气概,描绘边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同时也抒发了人民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这些都可以在咏凉州诗中体现出来。
初唐时,政权不稳,百废待兴,创业艰难,边患严重,战争不断。初唐统治者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来保卫边疆,初唐的边塞战争,大多是御边保卫之战,唐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激情高涨,有些诗人虽然没有到过边塞,但是他们关注边塞,也写了不少涉及凉州边塞的诗作。
独有西山将,年年属数奇。燹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孤城塞云起,绝阵虏尘飞。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 交河梁已毕,燕山旌欲飞。……—虞世南《从军行二首》其二
塞上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郭震《塞上》
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霜雪交河尽,旌旗入塞飞。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课绩朝明主,临轩拜武威。—刘希夷《入塞》
唐从建国起到以后的100年中,与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发生战争,多数是围绕着凉州或是以凉州为基地进行的。上面的三首诗中都有一种昂扬向上,保家卫国的激情,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志向。
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唐王朝开始以强硬的态度回击外族,到边疆去建功立业被文人看作是一条简单易行而又直捷痛快的进身途径,使得一批驰骋沙场的边关将士去忘身报国,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李白《赠郭将军》
王诗描写的是边地将士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情况。“醉卧沙场”所表现的不仅是战士的豪放,开朗,更是他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岑诗则是表达一种扫平边患,保家卫国的愿望。李诗则是赞扬凉州节度使郭元振戍边保民的状况。
当然,除了昂扬向上,慷慨豪壮的情绪外,也有一些表现思乡寂寞情绪的诗。如岑参《武威暮春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表达久戍边疆,思乡念亲的悲凉。柳中庸《凉州曲二首》“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与王之涣的《凉州词》都是表达边地苦寒,苦寂思乡之情。
到了中晚唐,经过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盛唐那种开扩外向的勃勃生机已不复存在。“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这首白居易的《西凉伎》就是明证。而且吐蕃的崛起,又对唐朝构成威胁。中晚唐虽然也有一些反映慷慨激昂,复兴卫国的边塞诗,但更多的是表现战争残酷,边地苦寒,士兵厌战思乡的诗作。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李益《边思》
族亚齐安陆,风高汉武威。烟波别墅醉,花园后门开。青海闻传箭,天山报合围。一朝携剑起,上马即如飞。—李商隐《少将》
李益《边思》就描绘的是诗人身着戍装“防秋”(高秋马肥,吐蕃数寇,唐岁调关东之兵屯京西以防之,谓之防秋)的飒爽英姿。《少将》是李商隐描绘的英雄少年,他是诗人政治理想的化身,也是建功思想的寄托。
李益的《夜上西城听凉州曲〈二首〉》其一,“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取凉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其二,“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丈台”。则反映戍边者夜深人静时难以遏止的思乡厌战情绪。这种反战呼声在中晚唐很高,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痛苦,以及吐蕃的入侵使百姓遭受水深火热之苦,百姓对战争深恶痛绝。
中晚唐诗人还在诗中表现一种怀旧情绪,他们或咏怀昔日的盛唐辉煌,或追忆汉朝能立功边疆的将帅,寄托生不逢时的哀怨。如元稹的《西凉伎》“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感叹盛唐边地凉州的富饶,抚古思今,感慨万千,昔日西凉州的繁华已时过境迁。刘景复的《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中有“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法暂蓬勃。太平之末狂胡乱,犬豕崩腾恣唐突”,则是追忆天宝十年前,凉州未陷时,汉民生活安定,等到“狂胡乱”唐时,人民陷入苦难,两者形成对比。再如李商隐的《少将》“族亚齐安陆,风高汉武威”,是以汉喻唐,咏怀昔日盛唐的强大。
还有一些边塞诗是反映民生疾苦,关切时事,反思历史,补叙历史的作品。反映民生疾苦的有张籍的《陇头水》“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系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王建的《凉州行》“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以及他《古从军》“闻道西凉州,家家妇女哭”,描绘的都是战争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人民祈求和平生活,也反映了百姓厌战希求和平的思想感情。
也有一些咏凉州诗是反思历史,战争的诗作。这类作品很特别,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有帮助。如皎然的《塞下曲》“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旄竿翰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踏雪归”。描写的是沙州都督张仪于公元933年击走吐蕃,收复凉州的时事。张籍的《凉州词二首》其二“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皆道取凉州”。则是描写朝廷的失政与无能,吐蕃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吐蕃破凉州,现在已有60年了,却不思收复凉州的失政行为。白居易的《西凉伎》“遗民断肠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天子每恩常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这首“刺封疆之臣”的诗作深刻揭露唐朝边关将领不思收复旧地,严厉抨击将相大吏,同情人民的苦难。元稹的《西凉伎》:“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愿州。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县内丰没为陬。西凉之道尔阻修,连城边将但商会,每听此曲能不羞”。同样也是“刺封疆之臣”,与白居易的《西凉伎》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唐代的咏凉州诗更是唐代边塞诗的一个缩影,唐代咏凉州诗这一壮观现象的形成,是汉族农耕民族文明与游牧民族草原文明的并存,是中原黄河文化与西域绿洲文化的交融。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唐代以凉州词为代表的咏凉州诗产生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地理原因。凉州东到长安,西接西域。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中西交流、胡汉交融的中心。中原文化和西域外来文化在此交汇,是中原和西域的中转站,而后传播扩散,凉州又是唐都长安阻隔西域胡戎少数民族的屏障。在唐一代,一直有著名的文臣武将驻防在这里,诸如杨恭仁,郭元振,崔希逸,王忠嗣,哥舒翰等,都曾在凉州担任过都督,节度使等职务。是当时西北地区边塞的前线,许多诗人游历到此,大多都留下了诗歌作品。
第二,时代原因。唐时文人都有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激情,同时尚武爱国,向往边塞立功取仕。一些诗人都愿意给节度使充当幕僚,凉州也不例外,这些诗人来此,被悲壮雄奇的边塞生活吸引,被艰苦卓绝的边塞战争所震撼,他们通过诗歌来描述他们在边地的见闻、感慨。因此,众多文人从军使得以凉州词为代表的边塞诗大放光彩。
第三,文化原因。凉州词是乐府古题,本来就是采诗观民风的,到了唐代,由于文化继承,诗人借用了《凉州词》这一乐府古题来表现边塞生活。采边塞凉州之地的诗,以观凉州以及边塞的民风,同时,也出现了《凉州词》的许多变题,如《凉州曲》、《凉州诗》、《凉州行》、《凉州歌》等,使得咏凉州的诗歌在唐代大放光彩。
第四,文学原因。这主要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鼎盛,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边塞诗也不例外,翻阅《全唐诗》,从头到尾都可以见到边塞诗的身影,《全唐诗》中有2000余首边塞诗,而有关凉州的诗就有百首之多,这在唐以前和以后都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而咏凉州的边塞诗在唐代飞速发展,异军突起,更是唐代边塞诗颠峰发展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