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命运早已注定,只是你还未觉察-儿童哲学启蒙

2019-04-14 全部文章 270

庞凤仪命运早已注定,只是你还未觉察-儿童哲学启蒙

庞凤仪

如果
命运会被注定,
那源头
一定在这里。

有一天,孩子问你:为什么有的人会去“要饭”?
你会怎样回答?
那天,和年幼的儿子一起走在街上,不远处有一位约么五十多岁的男子坐在地上,他的面前摆着个一装着一些零钱的碗。
儿子远远就望见他,继而掏出自己口袋里装着的一块钱的钢镚,跑向了那个人。
因为得到孩子友情赞助,那个男子微微屈身,向孩子表示感谢。
可是儿子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蹲在那里看了看他的碗,又看了看他,然后问道:你为什么要在这里要钱呢?
显然,在成年人看来,这是一个“有伤对方自尊”的问题。
对此,这位乞丐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是陪着笑脸,望着眼前这个孩子,依旧屈身表示谢意。
我走上前,对孩子说:这位“爷爷”可能听不见你说话,他可能有些耳聋。
儿子听我说完,看着眼前这位有些不知所措的“爷爷”紧接着又问:为什么你听不见,是不是生病了?
……
后来,儿子走在回家的路上,问了我很多关于刚才那位“爷爷”的事情,比如他待会儿会去哪里?他以前是干什么的?他有家吗?他的爸爸妈妈呢?他晚上在哪里睡觉?……???
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都源自他想弄清楚那位“爷爷”为什么要在那里乞讨。

这次经历,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7 UP》(人生七年)中,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却沦为“流浪汉”的Neil的命运。

在这部历时近半个世纪跟踪拍摄十四个人从七岁到五十六岁命运的纪录片中,最令人充满希望却又最令人惋惜的故事,都发生在了Neil的身上。

尽管这部影片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包括Neil在内的这些原本充满梦想的孩子后来的人生为什么会各有不同,但是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思考一个问题——
不一样的命运,从何而来?
因为,即便是孩子,也不会主动选择去做一个乞丐,或者是流浪汉。
这绝非一个人的本意。

对此,很多人更喜欢用“命运”来形容人生的沧桑不定。
然而,如果我们将一个人人生的状态分为“了无生机”、“平淡”和“精彩”三个状态,你会很快发现——
通常情况下,只要稍加努力,绝大多数人都会步入“平淡”,而只有极少数人走向另外“两极”。
这就好像一个橄榄球的两端与中间的关系,“两极”总是少数,这是一种社会的常态,并非沧桑不定。
这就好像,慈悲的“造物主”往往会允许大多数人求得基本的生存权利,却限制了绝大多数人走向“两极”。
然而,身在“了无生机”和“平淡”人生状态的人,至少都怀揣过一个有关“精彩”的梦。
Neil的童年也有梦想,他所接受的教育也不能说不好,但他后来的人生却与前期的教育经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不仅如此,Neil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对Neil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但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俨然促成了Neil的叛逆以及后来与现实的格格不入。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一金科玉律却被Neil活生生地给颠覆了。
来自父母的而强大而持久的压力,最终摧毁了Neil。
换句话说,是父母的观念体系、信念系统,与Neil无法兼容,最终导致Neil的观念体系和信念系统出现了“适应”性问题,Neil的命运就此滑向“了无生机”。

相信在Neil小的时候,他的父母无法将未来的那个流浪汉与自己的孩子相关联,但事实就是如此戏剧。
父母的观念体系、信念系统一直催化着孩子。
孩子根本无法体会“了无生机”、“平淡”和“精彩”这三种人生状态沧桑不定背后的玄机,但他们的未来几乎已经开始注定。
正如年幼的儿子一直想知道“爷爷”为什么要在那里乞讨一样,他试图了解他人的经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成年人在比对,孩子们也在发现和总结。
可是很难确定的是,Neil在成人之后本该有能力改变自己,却退缩了。

对此,我们有理由相信:Neil内在积极向上的认知太少了,以致于无法抵抗内在的消极认知。
这是源自家庭的底色。
这种底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它甚至可以决定你如何看待和取舍环境提供给你的信息。
事实上,Neil并非个案,活在我们身边各个年龄段的“Neil”并不少,他们因为相同的底色,过早的选择了放弃,被现实无情地抛入冷宫。
毫无疑问,Neil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的悲剧,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因为,假设如果Neil生在洛克菲勒家,他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甚至他的人生将有很大的可能奔向“精彩”的那一端。
当然,这只是假设。但这个故事足以让我们警醒:无论你和孩子现在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促成自己和孩子想方设法朝着“精彩”的那一端奔跑,注定不会错,也不会差。
因为,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和孩子收获“精彩”,正如《7 UP》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已经开始为孩子未来命运走向做出抉择。

言归正传,面对儿子对那个“爷爷”为什么乞讨不停地追问,我反问儿子:你觉得“爷爷”为什么选择乞讨呢?
儿子思来想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说:因为他小时候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所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