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唐河:为何让诗人李白魂牵梦绕?-唐河我的家

2019-04-16 全部文章 318

庞凤仪唐河:为何让诗人李白魂牵梦绕?-唐河我的家

庞凤仪
世人都知道诗人李白到过南阳,而且对南阳情深意重,在南阳写下不少诗篇。诗人李白之所以情重南阳,不仅因为南阳奇丽的山川风景,更主要由于南阳独特的人文历史魂魄和诗人李白心灵的契合。从而使诗人李白心向往之,一次次出入南阳,把心灵活动轨迹同出行路线织合在一起。

而更让世人想不到的是,南阳的唐河县,在一千多年前,由于她的独特历史人文内涵的积淀,让诗人李白魂牵梦绕,数次企图把自己身躯灵魂寄托于此,又怅然而去。 公元752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前三年,诗人李白来到南阳寻找老友元丹丘,元丹丘已不在家,而在汉代名儒高凤隐居处幽居,遂写下《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其诗云:“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离居盈寒暑,对此长思君。思君楚水南,望君淮山北。梦魂虽飞来,会面不可得。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绿萝笑簪绂,丹壑贱岩廊。晚途各分析,乘兴任所适。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烦。迷津觉路失,托势随风翻。以兹谢朝列,长啸归故园。故园恣闲逸,求古散缥帙。久欲入名山,婚娶殊未毕。人生信多故,世事岂惟一。念此忧如焚,怅然若有失。闻君卧石门,宿昔契弥敦。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高风起遐旷,幽人迹复存。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安居偶佳赏,丹心期此论。” 随后便来到今唐河县祁仪乡石门处寻找元丹丘,沿溪入谷,饱览石门景色,就写下了《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一诗,其诗云:“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缈难涉,白日忽已晚。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从此诗可以看出,诗人李白不仅见到了幽居石门的元丹丘,而且还逗留了一晚上,把自己的诗篇足迹洒向了唐河的山水里。

为什么唐河石门让诗人李白情有独钟呢?有三个原因,自身迹遇,名人影响和朋友感召。 诗人李白虽然胸怀儒家经天纬地大志,但政治和仕途又难让浪漫理想主义人格的诗人李白所能满意。在抱负和失落中,诗人李白也一次次游走于出世和归隐之间。诗人李白拜访元丹丘,就是他在不满中希望隐居的心灵诉求。 但元丹丘为何隐居唐河石门呢?这与东汉帝国一位隐逸唐河的名人有很大关系,他就是高凤。 高凤是谁?据《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隗举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旧《志》载:“唐子山一名西唐山,即高凤隐居处”。并注:“山在湖阳县西北”。 唐代杜佑撰《通典》中记载:“湖阳古之蓼国,前汉湖阳县,后汉棘阳县,故城在今县北,古谢国也。在棘水之阳,有唐子山又曰西唐山,汉高凤隐处”。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唐武山,水经注云,高凤所隐处,号西唐山”。 清代唐邑县令黄文连曾撰文《西淮说》,分析唐河为什么旧号“西淮”,因为澧水也就是淮水,所谓注之江者,当即西流之澧也。笔者认为,许多历史记载称唐河的山为西唐山,和把唐河称为西淮,道理是一样的。 最早记载高凤“乃教授于西唐山中”的《后汉书》作者范晔,他著书生活的时代是南朝刘宋时期,当时唐河处于北魏统治地区,属于南襄州的西淮郡。在北齐魏收撰写的《魏书·地形志》中,荆州领郡八,其中有襄城郡,“襄城郡,领县九。方城有赭阳城、七石山。郏城有崩石山。伏城有广阳山。舞阴有唐山。清水翼阳有招泉。……”从地理方位而言,唐河位于舞阴(今泌阳县)的西部,舞阴的山被称为唐山,唐河的山被称为西唐山也是很正常的和合适的。因此,西唐山并非就是现在的唐梓山,而是唐河诸山中其中一个。 高凤隐居山野,笃学成名儒,留名青史,成为隐逸者的榜样。《后汉书·逸民传》评论他说:“若伊人者,志陵青云之上,身晦泥污之下,心名且犹不显,况怨累之为哉!与夫委体渊沙,鸣弦揆日者,不其远乎!”可见高凤隐逸,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故作姿态,而是默默无闻,笃实行之。

但南阳叶人高凤又为何隐居唐河的山中呢?这与东汉帝国时湖阳的大儒学家樊鲦有很大关系。樊鲦是东汉帝国开国皇帝刘秀的表兄弟,也是东汉帝国初年著名大学者,他专治《公羊严氏春秋》,时称“樊候学”。他广收门徒,清净自保,无所贵族交结,教徒门徒前后三千余人。而高凤生活年代恰恰就是樊鲦生活的时代。《后汉书》载“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隗举凤直言”,而任隗和樊鲦曾同为“杂理其狱”。可见,叶人高凤隐居今唐河祁仪乡山中,笃学授业,与樊鲦的影响和倡导有很大关系的。 南阳叶人指的是哪里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一七]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宛本申伯国。[一]有南就聚。[二]有瓜里津。有夕阳聚。[三]有东武亭。冠军邑。叶有长白山,曰方城。[四]有卷城。……”注解说[四]为:杜预曰方城山在县南。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皇览曰:“县西北去城三里叶公诸梁冢,近县祠之,曰叶君丘”。可见此处叶当指宛县范围内叶邑。 又据王仲茔《北周地理志》荆州治穰城卷记载:“叶今河南叶县西南。旧置。按此侨置之叶县也。魏书地形志不载此县。杨守敬谓县治即今叶县,非是。以今之叶县城关当时为汝坟县辖境也。据隋书地理志,叶县,开皇末改为澧水,大业初并入方城。汉志雉县衡山,澧水所出,东至 入汝。水经注,澧水出南阳雉县。是此侨置之叶县当在叶县西南澧河之上游”。也可以证实南阳叶人高凤应该是宛县叶邑的高凤。 高凤的笃学隐居,普普通通一生,这与同为普通人的元丹丘有许多相似之处,元丹丘也选在唐河石门高凤隐居处隐居,就是他也要以高凤这样的隐居者为榜样的,以来追慕高凤式隐居的“心名不显”。而元丹丘隐居石门,也有隐劝诗人李白学习高凤的“心名不显”、隐居遁迹之意。 诗人李白在另一首诗《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其诗云“一身竟无托,远与孤蓬征。千里失所依,复将落叶并。中途偶良朋,问我将何行。欲献经济策,此心谁见明/海塞无交兵。壮士伏草间,沉忧乱纵横。飘飘不得意,昨发南都城。紫燕枥上嘶,青萍匣中鸣。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耻学琅琊人,龙蟠事躬耕。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我愿执吾手,尔方达我情。相知同一己,岂唯弟与兄。抱子弄白云,琴歌发清声。临别意难尽,各希存令名。”)对于朋友王大(昌龄)劝其入高凤石门山幽居,“心名不显”,却是拒绝的。但也反映出当时高凤石门隐居处的广泛的精神文化象征寓意。 其稍后到南阳的唐代诗人贾岛在《石门陂留辞从叔谟》一诗中的情愫,(其诗云“幽鸟飞不远,此行千里间。寒冲陂水雾,醉下菊花山。有耻长为客,无成又入关。何时临涧柳,吾党共来攀。”)再次彰显唐河石门已经是当时失意士子文人隐居向往之地。 即使到了元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到南阳唐河时,也慕名石门,并赋诗两首,分别为《晓发石门渡湍水道中》(其诗云:“疏星淡秋明,阴霞绚朝映。积雨成坐愁,晨光动幽兴。石门归驭引,湍浦渔舠并。旷荡万景新,归藏四山静。平湖风漪绿,远岸秋沙净。洋洋游鱼逝,泛泛轻鸥泳。隐显乖夙心,感遇见真性。倦游时自悼,违己将安竟。忧端从中来,茫茫发孤咏。”)和《石门》(其诗云:“两崖横绝倚山垠,草径低迷未可分。潭影乍从明处见,竹香偏向静中闻。石林万古不知暑,茅屋四邻惟有云。曳杖行歌羡樵叟,此生何计得随君。”),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怅茫和对隐居石门的向往。 时光已过千年,令无数文人骚客向往的唐河石门今天还在吗?答案竟是肯定的,在。只是如今已变迁为唐河县祁仪乡石门了,在罗山村北山自然村。巍峨的石柱山东北麓,映衬着清水幽幽的石门水库。一波碧水,环抱着石山绿树,荡漾着山水之乐。蜿蜒宽阔的旅游公路把娇羞的石门推向世人,尽管是青草萋萋,古树掩映!依然是一人迹罕至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