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四五运动后,新思潮下的北京城——北京记忆1976~1989-宁影纪

2019-04-16 全部文章 351

庞凤仪四五运动后,新思潮下的北京城——北京记忆1976~1989-宁影纪

庞凤仪
烟火人间中的家国细节
摄影自诞生之初,便被赋予了记录的使命。在摄影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艺术与否”的界定始终纠缠不休,而照相机记录下来的日常化,市井化的影像清晰地印证了摄影在中国社会功能的变迁,以及变迁背后的深层推动力。
当年,李鸿章的一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仅仅昭示了一个开端,却也未曾料到在他身后的整整一个世纪,这变局来的如此迅猛、彻底、惊天动地、沧海桑田,以至今天的我们,仍身处在这远未终结的发展和变革的大潮中,奋力前行。
回顾中华百年巨变,我试图寻找一种平视的视角,从百姓生活的角度真实再现一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惊天动地,一日千里的变化,追溯荡气回肠,又扑朔迷离的时代历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搜集并整理资料,最终完成了这个系列的阅读笔记。从民国初年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从危局中的上下求索到日新月异的中国奇迹,从抗战时期里程碑式的人物一直到当今社会的纪实摄影家,以他们的镜头为线索,逐步还原民族变革、复兴的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所表现出的喜悦、挫折与彷徨。每一幅影像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照和影响,而当这些影像足够丰富之时,再以一种合适的距离观看,不同作者的材料之间互相印证,便会呈现出一种大局与细节的并重,最大程度重现出历史的原貌。
也许,这样拼凑出来的中国社会的影像轮廓仍然显得过于单薄,好在今天摄影普及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摄影当作娱乐和消费的工具,而是在认真的,执着的去拍摄,这种理念上的蜕变才是让人振奋的。我也相信,无尽岁月之后,今时今日的很多影像也将成为感动几代人的珍贵记忆。
今天,我们面对一个高度视觉化的时代,坚持传统还是积极变革,拥抱市场还是恪守底线,太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我始终相信,那些能穿越浩瀚时空流传下去的影像,绝非取悦眼睛的点缀之物,抑或曲高和寡的自斟自饮。正因如此,审视一个并不久远的年代影像和它背后的故事,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摄影,回归它的本源:一种日常化,大众化的真实记录,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四五运动后,新思潮下的北京城
——北京记忆1976~1989
影像中的国(05期)
中国悠久的农耕历史,伴以儒教的驯化,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民族性格中都包含了懦弱、屈从的成分,以致固化。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首次提出对中国文化改造的诉求,其后,这种精神虽然被不断地提出,但由于中国近现代特定的历史经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无论其权利、人格最终还是没能得以彰显。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依然深深的主导着国人的言谈举止。
直到1976年的四五运动,人们在极其悲伤的氛围下,勇敢地以文化行为发起了一场抗击强权的运动。在那场运动中,个人的情绪得到释放,国人对社会责任得到践行。四五运动是诗歌运动,它以文化方式的诉求,对持续十年的文革是一场及时纠偏。

▲1976年4月5日,四五运动中的摄影人。摄影/王秀琴
而记录这一切的人,正是他们的参与为这段历史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更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文献。而这些迥异于文字的影像经过反复传播,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刷新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认知…
话不多说,让我们跟随时代的镜头重温那段北京记忆。
(这一期很多内容是承接上期的,背景不再赘述。)

▲1976年,力挽狂澜。摄影/罗小韵

▲1976年4月,团结起来到明天。摄影/吴鹏

▲1976年4月,让我们的血流到一起。摄影/王立平

▲1976年4月,血书。摄影/吴鹏
李晓斌作品

▲1976年,清明节前后,历史博物馆楼顶拍到的天安门广场。

▲1976年4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孩子。

▲1976年10月7日,欢庆粉碎四人帮自发游行的群众。

▲1977年1月8日,“历史的审判”,东长安街(现东方广场处)。

▲1977年春,北京卧佛寺公园的情侣。

▲1977年11月,北京,上访者。(李晓斌老师的代表作)

▲1977年,北京城市生活,“残局”。

▲1977年6月,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美发店。

▲1978年1月,群众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下,悼念文革中被四人帮迫害的英雄遇罗克。

▲1978年春节除夕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舞会,预示着禁舞初开。

▲1978年春,天安门广场,云南知青要求返城的请愿活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天安门广场,看报纸的少先队队员。

▲1978年,民主墙。

▲1978年,民主墙。

▲1978年,民主墙。

▲1978年冬,北京芳草地,围观外国人拍照的孩子们。

▲1979年1月,北京沙滩儿,十字路口出现第一块美女广告牌。

▲1979年9月,第一个民间街头美术展览,“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外举办。

▲1979年春,北京颐和园公园,跳摇摆舞的时尚青年。

▲1979年,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吃早餐的人们。

▲1980年,北京故宫,大碗茶。

▲1980年,北京北海公园,胶片冲印店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摄影这个新鲜事物。

▲1980年春,北京圆明园公园。80年代Disco浪潮袭卷全球,年轻人被电子舞曲创造的奇异效果所惊叹,无数经典的舞曲都诞生在那个时代,人们穿着喇叭裤、花衬衫,梳着飞机头或爆炸头,在地上划出一条条骚气的曲线。

▲1980年冬,原北京和平饭店,一慢二看三通过。

▲1980年春,北京动物园的情侣。

▲1980年5月2日,北京樱桃沟公园,跳交谊舞的青年男女。

▲1980年,北京,画家袁运生与小女儿在家中。

▲1980年,北京故宫,红旗车与市场经济。

▲1980年,中国女排第一次赢得世界杯,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欢庆胜利。

▲1980年夏,在故宫的游人,围观外国游客。

▲1980年夏,北京动物园,吃西红柿的一家人。

▲1980年,北京动物园,那个时代的风尚:男的给女的背包、打伞、抱孩子。

▲1981年夏,北京正义路,新婚夫妇拉着新买的家具在回家的路上。

▲1981年北京,故宫门前照相的人。

▲1982年,北京中山公园,时尚杂志开始出现。

▲1982年冬,北京颐和园知春亭餐厅。

▲1982年,“读书热”,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图书展。

▲1984年建国35周年大庆,天安门广场前。

▲1985年1月,北京中山公园,穿红色衣裤的时尚女青年。

▲1985年,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第一块巨型日本商品广告。

▲1985年春,中国美术馆,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的作品在中国展出。

▲ 1987年,北京前门大街,肯德基正式进入中国。聚会,婚宴,生日party,这个洋快餐店成为当时北京人最时尚的消费场所。

▲1988年12月,中国美术馆,第一届中国油画人体大展购票场景。

▲1989年春节,中国美术馆现代艺术展,一张看似不经意的照片竟然映射出了即将发生的全部,是偶然还是必然?1976年四五运动掀起的民众新思潮因各种原因的叠加,在这一年被宣告结束。
尽管如此,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溯那段历史,1976年的“四五运动”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时代的进程:
1、它彻底粉碎了四人帮;
2、它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制度基础;
3、它让民众从“只会跟随,不会思考”的愚昧状态中解放出来,新思潮由此诞生;
4、它让圣人形象轰然倒塌,人们意识到伟人也会犯错。

纵观文革结束后以及整个八十年代的北京城,随处可见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这变化背后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无论是城市面貌,还是人们的思想,这座城,每天都在上演新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甚至还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看过很多李晓斌的作品,正如他所说:“摄影是一种记录,一种生活观察的方式。我们如果有可能把生活、岁月,用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下来,它可以为历史存证,而不是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去宣传,他完全是一种人民的视角。”
这种对摄影的理解深深影响着后来的摄影人,不仅因为他的摄影完整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轮廓,更因为他的拍摄不依附、不迎合,永远保持客观和中性立场。透过他的照片,会让人意识到摄影与时代的关系,意识到摄影的社会责任感。
把镜头对准自己身边的生活场景,以平视的视角关注老百姓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衣食住行的种种细节,通过相机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和这个时代下人们的悲喜。或许,这个过程会很长,或许会遇到挫折,又或许坚持很久也收获寥寥,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惊奇的发现,要拍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条路越走越宽。其实,这种摄影理念上的转变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以上。

左起:李晓斌、高强、罗晓韵、吴鹏、安政、王志平、任世民。
待续
To be continued

▲悠扬之音回荡,曲无声,大国时代写画,影无形。


影像中的国 ? 系列
烟火人间中的家国细节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关注或搜索公众号ID:i_neilcai
关于作者
北京土著 | 人文纪实摄影师 |独立撰稿人 | 专栏作者 |
中国图库 | 光明图片社 | 中新社 |中国新闻图片网|签约摄影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