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红旗颂简谱【视频】- 聆听美与诗意——记蒋勋与罗智成 台北行记-周公子爱读书

2016-02-11 全部文章 296
【视频】| 聆听美与诗意——记蒋勋与罗智成 台北行记-周公子爱读书

01
朋友们好:
上周参加了网易蜗牛读书和网易LOFTER共同举办的“网易一见.寻美台湾”活动,见到了蒋勋大宋权相,罗智成,张大春,阮义忠四位老师,今天特来汇报此番行程的收获~
恰好也很久没有写“致读者”的文章和大家唠嗑了,9月份接到网易蜗牛读书的活动邀请时,看到蒋勋和张大春两位老师的名字真的是立马一阵热血上涌啊,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无法拒绝的事!!
可是坦白讲,应承下来后心里却颇有些忐忑和不安,作为一个写作的初学者,可以说不论是写作还是文学,我都是一个连门把手都没摸到的门外汉,感觉这样一个学识尚浅的自己恐猫,实在还远不够资格和分量去和自己喜欢的大师级人物对话。
但是,那么喜欢的老师,如此难得的机会,让人如何说不呢?于是就这样既满怀期待又心有惶恐地去到了台湾。

现在我只想说,太庆幸自己有机会参加了,见到几位老师感觉真的太棒了!收获和感概也有很多,而此刻最想做的就是把这一切分享给大家,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不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02
第一站 云门剧场
对话:对美着迷的蒋勋老师
分享主题: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大家都知道蒋勋老师除了是作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但他说他不是对冰冷的美学理论着迷,而是对“美”着迷。
我觉得这一句真的很赞啊胸毛传,美学和美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美学听起来高高在上,阳春白雪,可是“美”却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知和欣赏的。
关于美是一种竞争力,蒋勋老师以很多台湾的植物为例,讲在3亿年的进化过程中拉鲁拉斯,每一朵花每一片叶他们的颜色他们的形状,都是他们生命价值的最佳体现,如果他们不是长成这个样子,他们不会生存到今天。
比如花儿艳丽不是为了讨你我的欢心,而是为了招蜂引蝶——“美是我要被看到”,因为只有如此它才能繁衍下去。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凡是白色的花朵必定香气扑鼻江米糕,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白色的花朵在颜色上不占优势,在色彩上它无法第一时间引起蜂蝶的注意,所以它必须发展出比绚丽的颜色更能吸引昆虫的另一种“美”的特质:香气。
“你最弱势的地方有一天也许会变成你最强势的地方。”

除此之外,整个分享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两点:
一个是蒋勋老师对于孩子美学启蒙的观点。
他说美的教育要从小开始,而最好的方式不是给孩子读康德的美学理论或者去看高大上的艺术展览,而是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每一朵花儿的色彩,气味,每一片叶子的形状盛噶仁波切,聆听每一种鸟叫的声音,看云,听风……帮助孩子们充分打开感官世界,这才是最好的美学功课。
第二个是蒋勋老师对于美的定义。
“我对美的定义第一是回来做自己,第二是他人不能取代你。”
地球上有60亿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却都是唯一,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一朵花也是如此,都有其他花所不能取代的美。正如植物学家所言,如果它可以被取代,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蒋勋老师说:一定要相信那个“做你自己”的力量,那个美比什么力量都要大。
这是2个小时的分享中最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因为阅读和码字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强烈的“回来做自己”的感觉,因为做自己才发生了一系列神奇的事:比如认识了你们这些读者朋友,比如见到了喜欢的蒋勋老师……
所以这也是这次台湾行我最想分享给大家的一句话:美很简单,美就是回来做自己。
你们也一定都要发现自己,做自己,绽放生命中最大的那个美!

互动环节,我问了蒋勋老师一个关于王维的问题,因为之前写王维的时候,蒋勋和叶嘉莹两位老师的书我都有参读过,其中叶嘉莹老师有一个观点是说她觉得王维天分很高,但是不足够真诚,他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多矛盾和痛苦没有很真挚地表现出来。
我之前在写王维的时候对这个观点是有一些共鸣的,因为觉得王维真的很克制,很少在诗篇中表露大喜大悲,他的后半生我揣摩的相当辛苦,几度写不下去……
所以我问蒋勋老师:他对叶嘉莹老师的观点怎么看,王维的克制是否恰恰是他生命中的一种美,而非叶嘉莹老师所说的不真诚?
蒋勋老师是这样回答我的:
他说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谈王维,牛牧童因为其实感觉对王维很抱歉,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看不到王维,也看不到杜甫,只看到李白,因为年少读李白实在太过瘾了!李白身上有一种背叛世俗的快乐,年少的人最早看到的一定是那个潇洒豪迈,跟月亮喝酒的李白。
直到现在他都鼓励他的学生20岁的时候就去爱李白,狂放、自傲、叛逆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年轻的样子。当有一天当我们到了三十岁,四十岁,我们可能会开始懂得杜甫诗中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而遇见王维可能要更晚,也许要经历过足够的爱恨生死,人生起落之后,我们才能懂得诗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
诗仙,诗圣,诗佛在蒋勋老师眼中代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工标网查询,只有哪一个都不完美,我们会在不同的年纪里读懂他们。
只是问了王维勒夫吃鼻屎,蒋勋老师把李白杜甫都谈到了,感觉超级赚!
最后说说对蒋勋老师的印象:典型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类型啊,声音好听,温和谦逊,回答别人的问题都会走近提问者,颌首致意,有很多的眼神交流,果然——越优秀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海滨山坡的云门剧场周边环境简直是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和老师分享的美的主题完美呼应超级女星,大家如果去台北建议一定去那里走走,欣赏一场演出,到大树书房看看那棵富含自由与生命之美的大榕树,在淡水河边吹吹晚风看看夕阳……
你会发现,美,真的是无处不在。
蓝天白云下的云门剧场:

超文艺的大树书房:

夕阳下的淡水河畔:

03
第二站 紫藤庐
对话:金句频出的罗智成老师
分享:秘密花园的秘境,关于诗的想象

罗智成老师是台湾极负盛名的诗人,曾经是台湾vougue、GQ的主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又极幽默风趣的人。
2个小时妙趣横生的分享中金句频出,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篇幅有限,挑最精华的部分分享给大家哈。
“诗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也是一种非常害羞的文学形式,它是人类所有文学形式中最依赖读者的。”
罗老师说 “诗”是很容易尴尬和怀才不遇的于正升,喜欢写诗的朋友有没有同感?你耗尽心力或者倾注深情谱就的诗篇,如果读者没有和你相似的心境或者不愿意去揣摩,对方极大可能是无动于衷的。
一个从未离开过家的人,大概不会懂得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细腻乡愁;一个从没相思过的人,也不会被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精准描述击中心灵……
如果读者不愿意配合,读者没有进入状态,再好的诗也打动不了人,是不是很无奈?
所以,其实“诗”对读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他需要读者有深层沟通的欲望。
而恰如罗老师所说:这世上可能90%的人是不需要诗歌的,因为他们不需要深层沟通。多么庆幸,我遇到了另外10%的你们~
VIP小班授课,哈哈~
罗老师的分享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以前未曾思考过的,那就是:文字可以说是这世界上最古老的工具和媒介之一,但其实文字很不好用(写文章很难啊),且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本身是无意义的,阅读的时候其实我们同时都还在担任一个翻译的角色。
可是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还是会觉得文字是最迷人,最让人有所寄托的一种媒介?
罗老师用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回答了这个问题:
金庸迷应该都会很喜欢赵敏,大家也都看过香港影星张敏扮演的赵敏,她漂亮演的也好,但你会发现她会垄断我们对赵敏的想象(我觉得黎姿版的也很不错),如果只是读小说的话,一千个人心里会有一千个赵敏的形象。
所以答案就是,文字的魅力在于:“一种不完美的媒介,它却创造了完美的沟通和想象。”
每一次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诸其间,这意味着作为读者的我们其实也都参与了创作。
这也是为什么其实我不倾向于在人物志的文章中配音频的原因,音频也会限制我们对文字和人物的想象。

最后再分享罗老师两句闪闪发光的金句:
一、你对一件事情的想象,决定了你能把这件事做得多好。(如果你把一件事想象的平庸乏味,它绝不会回馈给你奇迹和精彩)
在人文领域,真正的优秀不是你比别人都强,而是你能够接受和理解别人和你的不同。(文无第一,所谓的文人相轻,说到底还是不够包容吧)
罗老师的分享地点选在紫藤庐,是一座两层的日式建筑风格的小楼,因屋前有3棵老紫藤攀缠而得名,紫藤庐是台北的活古迹,文化地标。龙应台曾说台北市有58家星巴克,却只有一个紫藤庐,这里聚集过一代又一代创造历史的台湾政界及艺文界风流人物。
掩映在绿树与幽径间的紫藤庐:



紫藤庐离台北大学很近,大家以后来台北可以到紫藤庐喝茶吃午饭,然后顺便到台大逛逛,我只在午饭间隙跟着导游匆匆到台大走了一圈,分享几张照片给大家。
校园里的椰林大道:

每天应该有三个小时用来沉思:

我真的太喜欢榕树了!

03
只分享了两位老师就已经超过3千字了,原谅我的啰嗦,实在太想把诸位老师分享的精华传递给大家,毕竟风景大家都可以去看,高人的智慧却不一定都有机会聆听。红旗颂简谱
张大春和阮义忠两位老师的分享后续会作为第二弹另起一篇,一来为避免篇幅过长,大家看的累,二来我实在太太喜欢张大春老师了梅涅劳斯定理,必须平复一下狂热的心情再下笔,哈哈~
最后讲讲对台北的整体印象。
首先,感觉台湾人民很可爱刘老根第二部。大家讲话都很温和,服务业水准极高信步造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好意思”、“麻烦您”、“谢谢您”。
各种温暖的小细节:问路会很耐心细致的讲解;乘出租车师傅会贴心帮助开车门,放置行李;我离很远去拍一个小庙,庙前的一个大叔发现后,赶紧躲到柱子后面为我营造好的画面……
就是这位戴帽子的大叔:

其次感觉台北的生活节奏,有一种很珍贵的“慢”,曾听他人说过台湾人民的生活理念是“赚生活而不是赚钱”,此番深有感触,整体感觉大家都不疾不徐,热情,微笑,没有像很多大城市那种被功利和焦虑包围的感觉。
台北夜市:


城市建设上,台北看起来好像更新很慢,整体看起来旧旧的,没有很多的高楼大厦,大多都是四五层的楼房,街上门市林立,招牌参差不齐,这样的环境让我很是欢喜,感觉既有民国遗风又很有温热的人情味。
台北街头:



在酒店俯瞰清晨的台北,建筑物都不高,有很多绿地,看起来很舒服:

在地铁上(台湾叫捷运)隔着车窗随手拍到的风景:

第三个感受是台湾对于宗教很宽容。特别是佛教,在台湾非常蓬勃,到处可见佛具店和寺庙。台湾朋友说在台湾繁华的地段就一定会有庙,因为有庙,大家都来拜拜才会发展成商业街区。这些街头的庙一般都不需要门票,但是台湾人民很虔诚,会主动往功德箱捐赠很多。
一个小特写孟获城,佛教之盛可见一斑:

最后要感慨的是台北的书店实在太多了,虽然也有受到网购和电子书的冲击,但是整体还是比大陆要好的多,如果你到了台北一定也会像我一样惊叹台北书店数量之多,种类之庞。
在这家书店挑了一些书:


一日不读书口中生荆棘(绿茶老师摄于二手书店旧香居):


最值得一说的当然还是诚品书店,因为第三天张大春和阮义忠老师的分享就选在台北的诚品总店,当天是周末,很多人席地而坐安静读书,即使占用过道,店员也不会阻止列兵大学生,氛围很好。
04
在台北匆匆一周,还没有离开时就立下了要尽快再来一次的心愿,这是一个能满足热爱文艺的人所有想象的城市,那里曾经有梁实秋、胡适、林语堂、三毛,现在有蒋勋、张大春、余光中、龙应台……
很感谢网易组织的这次活动五云老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碰撞,很有意义,还要谢谢蜗牛读书那一群超有情怀的小伙伴,行程安排非常贴心细致,选的地方也都非常能够代表台湾文化特色。

最后,借用台湾联合文学李文吉老师对我说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们有着一样的肤色叶俊英,说着同样的语言,大家不多来台湾走走要去哪里呢?多接触多交流才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少的误会……”
是啊,大家同是炎黄子孙,承袭着共同的文化基因,相识方能相知。
台北,我们下次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