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西游降魔篇bt下载【视频】- 滇悟禅师开示 修行必备二十五法-阿含闭关中心

2016-03-10 全部文章 324
【视频】| 滇悟禅师开示 修行必备二十五法-阿含闭关中心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居士:
我们真正地要修行,要具有二十五法,具足了二十五法才能够真正地修行。在修行之前我们要完全地听闻圣知见。听闻,由于听闻内自思维,这二因二缘才具足建立正知见。由于闻慧、思慧二因二缘建立的圣知见,在自我的身心世间内观,内观自我身心世间的实相。
真正的修行就是改变自我的行为模式,才名为修行。也是自我内心之中的行为模式,指我们不断生起连锁反应的习惯性,习性反应的习惯性。即眼见、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知法的习惯性,起识想,起色贪的习惯性。要安住在圣知见,真正地了解圣知见,安住在圣知见。如实知见:无常即苦,苦即非我。无论是身心现起的何法,当下都能够抉择是无常,是生灭法,是苦,是无我,是非我,这才是真正的圣知见。
一旦依圣知见而住,才能够改变自我的行为模式。我们闻慧、思慧跟修慧还要扫除障碍,要具足二十五法:第一具五缘,第二诃五欲,第三去五盖,第四调五法,第五行五法。
一、具五缘
(一)要获得善知识,要求得善知识,要真正地参拜了善知识。
(二)要持戒清净。
(三)要衣食具足。
(四)要兰若闲居,就是远离独住无人愦闹的地方。
(五)息诸缘务。
(一)要获得善知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初善,诸恶莫作;中善,众善奉行;后善,自净其意。能够引导我们初善、中善、后善、竟亦善,能够引导我们戒身的具足。
1、戒身。具足戒身就是具有贤善的人格,持戒清净,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在整个身口意显现的细行就是道德,此人属于具有戒身,戒身具足。
2、定身。时时淡定,内心的轻安,也就是说此人有禅定,这称之为定身的成就。
3、慧身。因为不迷惑,不迷惑的智慧就是无我慧、出世慧、不二慧、空性慧、般若慧,就具有慧身。慧身完全是多闻、博闻强记,然而在自我的身心上实践了,经验了,获得了真正的智慧,这才是慧身。
4、解脱身。由于慧身的增上就可以升进解脱身,从欲界解脱出来,之前还要从三恶道里解脱出来,能够现乐后也乐。再从欲界里解脱出来得初禅,或者是再从四根本静虑的四禅里边解脱出来,得到四空定。再从整个六道轮回三有(就是三界),称为三界九定,统统地解脱出来,获得了圣果位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安青在线,这就是真正的解脱成就。
5、解脱知见身。由于解脱成就,就能够具足解脱知见,解脱知见就是佛陀的知见,直接宣说佛法,宣说圣言量,能够善巧方便,能够说圣根本智,能够说后得智。圣根本智就是一切智(就是无我的智慧),所有圣人的根本他能宣说;又能够对机说法,后得智,智慧善巧通法藏的后得智。
后得智就是包括引导每一位不离开六个范围: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智慧度愚痴,这样才是后得智。
这样的善知识我们得到了,他引领我们,就像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一样。他引领我们只是开导,令我们获得五分法身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最圆满的善知识就是佛陀;见不着佛陀,那是八十大声闻,佛陀的声闻弟子;见不着,那就是禅定,得到真正的禅定,又具足正知正见的人,持有三藏、二藏、一藏,这样的人我们还是见不着;那么就教法轮与证法轮这两种其中获得一种,也称为善知识。教法轮就是能够真正地把教讲清楚,能够把三藏讲清楚这称为教法轮。证法轮就是有真正的实践,有真正的实修者,就称之为证法轮。
如果在我们遇到的善知识,得到的善知识里,自己遇到的善知识他有实修,还有教理,这两种都具足,那我们就不用再参访其他的老师。因为一位老师就把教讲清楚,就把修行的步骤引领我们,一直带着我们到彼岸,彼岸已。
这样的善知识他到底能够给我们什么呢?这样的善知识可以给我们种子,他可以给我们戒定慧的种子。戒定慧我们之前是没有的,由于代代相承,传承复制,是佛陀的多闻圣弟子给予我们戒定慧的种子。
可是就连得到种子都有点困难,都要具足三种根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戒定慧的种子。要获得哪三种根本呢?要具有大善根、大褔德、大因缘。大善根就是指的他的欲念、恚念跟害念很少,甚至于他戒定慧善的根本很增上拔刀狂想曲,他有具身带来的戒学、定学跟慧学,这种才是善的根本,他具有大善根。
还具有大褔德,大褔德就是身心健康、思维敏捷、衣食具足,这样才是真正的大福德。真正的大褔德他自己饶财、富饶,还能够供给别人,还能够让别人得到安乐与安乐已,还能够让别人得到了真正地除去贫乏,这样的大福德。真正的大褔德之人所到之处就给一方带来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
大因缘那就是听法的因缘,时时能够听法这称为大因缘。具有这三种根本才能够完全地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
获得了种子以后,这是跟善知识的因缘,获得了戒定慧的种子,也懂得了培植种子。在五缘里边第二种就是要持戒清净。
戒能调伏,戒又称为毗尼日用,毗尼日用就是包括生活,它教我们如何生活,指示我们的生活不犯错误。比如说使用的资具不能多,多了就会烦恼复仇教室,多了就会起贪心,有了贪心就没有办法行道,使用的资具都是有规定的。
修行人不能有家,真正的出离心,出离心的沙门,佛陀的出家弟子不能有家,有了家就是障碍。对亲戚有挂碍也是障碍,对饮食的贪着也是障碍,所以要通通的这些都要完全地隔离。所以使用的资具都是要防非止恶的,毗尼日用里边讲得很细喜玫瑰。
调伏,戒是调伏,是分段而断生死,又称为调伏藏,要持戒清净。只有真正地持戒清净,他的身语二业,身体才会轻安;由于身安才会心安,心安才能道隆。所以戒律很重要,自己把自己的戒律守好。居士有居士戒,沙弥有沙弥戒,比丘、比丘尼各自有自己的戒。它能够增上我们的道,能够助益我们的道叫道共戒,能够助益我们定的增长叫定共戒,能够助益我们的生活很简单,不起贪欲,叫毗尼日用。
所有的戒都是佛陀慈悲的流露,所以懂戒之人他才具有贤善的人格。为什么要持戒?持戒之人不后悔,不持戒之人后悔,后悔就没有德。持戒就可以“无后悔之德”。所以无后悔,它是清凉之意,它可以除去热恼的意思。
(二)要持戒清净。
(三)要衣食具足。衣食具足首先就要多付出,只有多付出他所到之处都会衣食具足,就不会成为修道的障碍。
(四)要兰若闲居。就找一静处,无人打扰,无人愦闹的清静的没人干扰的一块地方坐下来,这样能够助益我们修行,叫兰若闲居,这叫身闲、心闲,道自然显现。
(五)要息诸缘务。息就是万缘放下,把所有的自己过去的技能、才干要完全地放下,就只有一心念法,一心安住在法中,叫息诸缘务。这五缘具足才能够真正地行道。
二、诃五欲
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欲就是渴爱、贪爱、踌躇,或者是不放、黏着、抓取。欲是障碍内心的清净,欲就如同乌云,不见阳光;欲是黑暗,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障碍,又会犯很多的错误。
五欲,修行在《阿含经》里边处处提示。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就是为超越苦、离苦,超越老病死如是如是的存大苦聚,就是为了真正地离苦。
苦从何而生?苦从欲(五欲)而生。欲从何而生?欲从根而生。因为色、声、香、味、触是眼看、耳听、鼻嗅、舌尝、身触。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从何而生?根从不实而生。不实为何我们还会受苦?它就是习惯性的相续,就只有习惯性、习性反应的相续罢了,就只有相续。
因为我们不断地眼看,眼看色,就有渴求、渴爱、喜欢、贪爱、执取,就称为欲。耳听也有渴爱、喜欢、留驻(20:47??二十五法录音一)、希望不再灭去。耳听到很好的声音,眼睛看到很好的相貌,不光是鼻嗅很好的气味,舌根尝到很好的食物(自己中意的食物、自己欢喜的食物、自己渴爱的食物)就贪爱执取。我们的身根接触了感受,愉悦的感受,乐的感受就贪爱、执取,这称之为欲。
(一)色。眼见色是障碍禅定的,这里圣典里边的提示:有一位仙人,他是住在雪山脚。有一天他就看到了一群年轻的女孩子不断地唱歌,不断地游戏。他看到以后就看到其中的一位,他正因为眼见色没有防护他的眼根,也就是说眼见色没有圣知见,没有如实知之,没有收摄六根。正因为眼见色有习惯性的显现,有我喜欢、贪爱、执取,他就起了欲念。
后来他用神通查到了这是一位公主,他就与当时的国王去商议他要娶公主。结果这位大王就说:“就从世间的常法也不可以,因为你太老了,因为你有几百岁了。”
正因为他没有获得,就起了嗔怒,他就使用神通下冰雹,生灵涂炭,最后就堕了地狱,这就是欲的可怕。这是眼见色要诃责,不要贪欲虫潮归来。
(二)声。有一位独脚仙人,他听到了一种美妙的歌声,他随着歌声就看到了修罗女。修罗就是阿修罗,是住在海中(住在须弥山脚的海中)。修罗男一般都有好几只手侯马588,因为他好斗,长得有点丑。修罗女圣典的描述,都长得很端庄。后来他循着声音就看到了修罗女,看到以后就生了贪欲,生了贪欲所以他的禅定就失去了,就退失所有的禅定,成为欲界里边的粗重的欲界的凡夫。所以要诃责欲,这是堕落。
(三)香。气味也是这样,鼻嗅气味。有一天有一位比丘,他坐在花的旁边就不断地嗅,嗅花香的气味。后来花神就不同意,说:“你这属于盗,身为佛子,身为比丘不应当行盗。”他说:“我是受尊师之教。”鼻有病,嗅这种花的气味就能够令鼻子的病就能够治愈。花神就说:“首先你没有经过同意,这属于盗。”这位比丘就说:“还有很多人又来折枝,又来用刀把树砍去,那又如何?”花神就说:“那些人是罪业重的人,因为你很快就得道了,你就不应当。郑安仪
只要是有主的,大自然这些花草树木它们都是有主的,只有无主的才可以受用。这是清净的佛陀的多闻圣弟子,嗅也是一种欲,由于嗅到气味就有贪著,有了贪著就有喜欢,有了喜欢就有贪爱、执取、就有踌躇??不放之意。
(四)味。舌尝也有故事,有贪着就有故事。有一位小沙弥,佛陀的弟子,年纪尚小,生病而亡。佛陀就问诸位弟子:“你们有一位小师弟已经死了,去了何处啊?”有很多阿罗汉就观察,说:“尊师,世尊,我们观察不到,究竟去哪里了,不知道。”后来世尊说:“他就在蜂糖,就是现在的蜂蜜里做了一个小蛆虫。因为他在人世之时,他每天都贪着于蜂蜜。这种蜂蜜的味道他每天不吃就有点想,所以人死了,就在蜂蜜里边变成小蛆虫。”这是贪着味道的果报,所以要呵责于欲,味也是欲。
(五)触。接触细滑,令人无有厌足。佛陀说:“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所以接触的触,就是指的色欲,身体的接触,令人永无止尽,永远都是要有记忆的。身体的记忆,内心的记忆,他就是要获得那种感受,永无止境。所以要诃责于触,色声香味触,要诃五欲。五欲是盖,五欲是障碍,五欲令人不得出离三界。
三、去五盖
去五盖就是要去除、要根除、要拔除的意思。五盖就是贪欲盖、嗔恨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五盖不根除,就连初禅都不能获得。
(一)贪欲盖。就是完全诃五欲之后还有欲,什么欲?就包括对自我的身一种贪着也是欲,就包括我们住的房子,“我的”就是我所;“我”所有的一切,亲人、感情,包括一切物质所获得的就时时起念,时时起识想,时时放不下,这是我的,都属于欲,属于欲欲、恶欲,都称之为贪欲盖。因为什么都不属于“我的”,“我的”没有一切,身体都不属于我的,要根除贪欲、去除贪欲的障碍。
(二)嗔恨盖。就是不高兴、不喜欢、郁闷、排斥、激情、愤怒,都属于嗔恨盖。自举举他、嫉妒都属于嗔恨盖,要根除、要去除这样严重的障碍。
(三)掉悔盖。掉举有点狭隘,掉悔盖才能够宽广。“掉”就是指的我们这颗心不平静,忽东忽西,忽上忽下,也就是喋喋不休、心猿意马的这颗心,激情、愤怒、忧愁、叹息的这颗心,妄想纷飞,心猿意马。
佛陀在《增一阿含》举过譬喻,“掉”指的我们这颗心一直都是不宁静、不安宁。就如同猿猴在树上攀援、抓取、取一放一。就像我们的念头一样,一个念头生起来抓取,灭去了又生起另外一个念头来。不断地灭去,不断地消失掉,不断地又生起来,仅此而已。只是一个念的相续,只是心中想或者是受,或者是习性反应念头的相续,并没有实法。马指的就是野马,在春天的中午,远远地观望,它在草原上吃草,流动性特别快,特别快速,叫心猿意马。
“掉”就是掉举,由于有一个“我”,才会有掉。掉举就是自举跟举他,处处以我为中心名为举,处处以我为主名为举,叫自举举他。我,我的,这叫举;自赞毁他也属于举,所以称为掉举。悔就是后悔,时时活在后悔里边。我不应当这样说,我不应当那样做,真后悔。因为心不安定,心不平静,没有淡定、专注才会后悔的,合起来叫掉悔盖。
有两种悔:有恶处起恶作的后悔,有善处起恶作的后悔。
什么叫善处起恶作呢?善处,今天出门了,或者做了某一件事了,当时应当多给点,当时应当多做、多帮助,真后悔,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再也没有机会帮他了。比如说自己的父母亲,当时正因为太忙了,就来不及,也没有亲自孝顺自己的父亲母亲,现在再孝顺就没了,父母亲没了,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属于后悔,属于善处起恶作,本来你是善的心,后来后悔,后悔就属于恶,只要后悔就属于恶法,叫善处起恶作。比如说今天出门了,随意布施一块钱、十块钱,回到家想想:“真后悔,应当多给一点,真后悔。”这叫善处起恶作,假如说是正知的,是正知当下的,就不会后悔。
还有恶处起恶作,比如说一个小偷,他偷了别人任何的衣物或者钱财,过后他就想:“真后悔,早知多拿点,拿得太少了,真后悔。”本来动机就是恶,最后还后悔,叫恶处起恶作,这才是真正的后悔。凡是伤害别人属于恶,最后没有达到自己伤害的目标,还不够伤害到让自己心平静,都属于恶处起恶作的,这叫后悔。
(四)疑盖。是无明所摄的,无明、不明,无知跟不知才会疑惑。怀疑自己、怀疑他人,因为自己没有智慧,判断力很弱,一直都是对别人有猜疑,这种疑心重重,忧郁很多,属于疑盖。怀疑自己的旁边的朋友,怀疑自己身边的人,也怀疑自己,没有信心,也怀疑自己的老师,还怀疑三宝,这样的人是属于愚痴的。
(五)睡眠盖。(见下文)
四、调五法
调就是善调,善调要含有智慧的。没有智慧要获得经验,要听闻经验,要达到运用。
(一)调节饮食。饮食很重要,对饮食的受用多少,到底要受用什么饮食自己的身心才会轻安,这需要智慧的。调五法里面的调饮食,自己适合于酸,或者是甜,或者吃软食,吃点硬食,都很重要。要调节饮食,或者受用多跟少。修行之人饮食的调节很重要,不过饱。
(二)调节睡眠。在睡眠上很重要,佛子(多闻圣弟子)在睡眠上应当学、要善学狮子卧。世尊对阿难教授过狮子卧,阿难终生没有仰面睡觉,一生之中都是狮子卧。这是世尊对阿难的授证,未曾有法,未曾有。
佛陀赞叹狮子卧,就如同狮子早上(清旦、清晨)一醒觉,一醒觉的一刹那,狮子就观望、就检查它的身姿,它的睡姿很威仪,它就高兴,一整天都是充满了高兴。它就吼叫,狮子吼。假如说清旦一醒觉,它发觉它的睡姿很乱,它今天就郁闷不乐,这就是狮子卧,所以我们要学狮子卧,睡眠要减少宅门记。
睡眠过多就成为盖,障碍。《阿含经》有一小段,我们前几天共同诵过。有一位比丘他爱睡觉,成天成天、成夜成夜地能够睡几天。后来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就说:“这位比丘怎么没来?”说:“好像在睡觉。”后来佛陀就带着阿难去看他,远远还没见他就听到他打呼。后来阿难去摇晃他几下还不醒,后来佛陀唤他,用佛陀的慈悲之力唤他,他才马上从睡眠之中醒过来:“惭愧,非常惭愧。”佛陀说:“比丘,你只有七天的时间就死了,为何不精进?”后来佛陀就说:“你好多世,无央数劫,囊昔,往昔以来你都不是人,都是软虫。你都是在轮回的道中都不是人,都是软虫,就像蛆虫一样地软,时时都在睡觉。这样的习气太重了,所以再不精进还要变成软虫。”他就恐怖了,佛陀就教授他四念处,他精进地就证到阿罗汉了。所以睡眠盖要根除,要精进,要降伏睡眠盖。
因为调五法里面的调节饮食就要调节睡眠,调节睡眠要渐次,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减少,渐渐地减少。一天减少一分钟,做记录,做笔记再问仙途,西游降魔篇bt下载一年就减少四个小时,两年精进以后就不倒单。所以要有耐心,心要细,要善用心。
(三)调身。调身很重要。当下适合于站禅就站禅,当下适合于坐禅就安心地坐禅。就连站禅跟坐禅当下抉择之后都不受益,那么就行禅,这叫调身。在打坐的时候调身就要端正其身,头靠衣领,令身体不动,把注意力专注在一所缘,一个焦点上,所以调身。
(四)调心。调心很重要,这里的调心指的就是说你在这一坐当中适合观呼吸,就以观呼吸来调心;适合于把注意力内观在身体上(三十二分身),适合于不净观就观身体不净金世基,适合于观四界的差别,以无我慧所摄的观身体,就破除我的执着。真正的观身体是《大象喻经》《罗睺罗教诫经》《界分别经》这几部经,还有《大念处经》都是讲观身的。适合于观感受,适合于观心、观法,这叫调心。
调心很重要,要多听闻,要有技巧,要有方法。如果自己的贪欲心起来了,这时候怎么调心呢?要观察身体不净,用不净观的智慧来观察身体。欲望就涅槃,贪欲就涅槃,贪爱、渴爱就涅槃,就消失了,这叫调心。当下的嗔心起来了,排斥、恨、愤怒,这时候要慈心。只要慈心生起来,安住在慈心上,嗔心就涅槃了,这叫调心。
(五)调出入息。调出入息到底是怎么调?只要把注意力安住在鼻端这个小小的范围,心渐渐地就静下来,一旦身体渐渐地平衡而平稳,呼吸就变得很微细、很柔顺。这就是心会影响身,身也会影响心,呼吸的粗重,呼吸的急促,心会很乱的。所以了解了身会影响心,心会影响身,所以调呼吸很重要。
只要真正地把注意力完全地专注在呼吸上,不起色贪,不起识想,不起习惯性、习性反应、连锁反应,都不起,不起就是不生起,不生就是无生。当下所谓调五法里边的安般念,它就引导我们初禅、二禅、三禅,三禅都还有呼吸,然后就成办、就助益、就满足我们进入四禅。这就是观呼吸的重要,这就是调呼吸,调出入息。
五、行五法
因为具足了具五缘、诃五欲、去五盖、调五法,现在是行五法。行五法就是整个身心都安住在法中,一直向上,不断地进步,时时在道上,一直朝前走。行五法就是欲、念、巧慧、精进、一心。
(一)欲。这里的欲不是欲望的欲,它是本所思愿的欲。本所思愿指的就是目标,不断地给自己有出离心,有求解脱的心。这里的欲就是要想尽一切的办法得到未到地定,得到了未到地定也要舍,要得到中间禅,得到中间禅要舍中间禅,要得到初禅。不断地欲求,不断地希望,要让自己达到四禅八定或者圣果位的沙门果通通地完成,才是这里的欲。
用正知来欲求自己的果,希望的目标都不是染污的,要含有正知。如果含有正念跟正知回忆过去跟计划未来都没有落入染污的,如果说没有正知跟正念,就是邪念跟邪分别随波逐流,随着自己的习性那是有染污的。所以这里的欲就是目标,要时时地念,起念。
(二)念。就是随念(十随念),要时时地生起十随念。与佛,与念佛有关的,以想念佛,要成佛,要具足佛陀的功德有关的,具足佛陀的智慧有关的,都称之为佛随念。是以正法,能够离欲的,能够离恶不善法,这样的正法叫法随念。凡是以圣众,沙门果有关的,都称之为僧随念(圣众随念)。凡是以布施叫布施随念,与布施相应的,凡是以利他的,付出的,都叫布施随念。凡是以六欲天,四禅八定,自己时时地趣仙武道纪,时时地向,都是称为天随念。时时地念无常,念世间的苦,念世间的生老病死,相应的念,关于这方面的念都称之为死随念。凡是以念身,以不净观,以无我,观察身体无我方面的观身体的都称为身随念。凡是以观呼吸作为专注的焦点,作为培养专注禅定的,与呼吸有关的,都称之为安般随念。凡是以清凉、息灭、息没,或者是涅槃有关的家事无理,都称之为休息随念。
(三)巧慧。巧慧很重要,巧慧就是当下适合于修止就修止,当下适合于修观就修观,当下适合于修舍就修舍,这三项要时时才称之为巧慧。我们当下杂念太多了,妄念思绪很多,这时要修止,修止就是把注意力安住在一所缘之中,令心不散。注意力很重要,要培养专注力,心跑掉了,再把注意力带回来;心跑掉了,再一度地再把注意力带回来。要专注、要制心,要控制这颗心,要控制这颗狂野,由来已久很难制伏的很野的一颗心。就要专注,把注意力专注在一所缘之中,一个焦点上,令心不散,要强制的。就像一头野象,要强制用绳把它牢固地捆绑在树上。就像我们这颗心要用精进力,敏锐的觉知,把注意力专注在一个焦点上,这时候要修止。
昏沉的时候要修观,昏沉再修止那就不对了。昏沉要修观,要观世间轮回之苦,让自己生起动力,生起大恐怖,要具足出离心,求解脱的心。这样我们的昏沉就会消散,昏沉就会息灭。
我们要时时修舍,要应无所住。就像走路一样,中途看到了任何的风景都不要停留,都不是我们的目标。即使得了初禅也不是,得了神通也不是。要真正地断了烦恼,要内心之中的结尽了,烦恼息灭、涅槃了,到彼岸了。通通的烦恼障完全净化了,完全不生了,完全达到无生了,不灭了,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四)精进。
(五)一心。一心就是要得一心,比如说思惟法,听闻之后思惟法叫内自思惟,内自思惟也是一种法,法的相续。思惟法,由于法的相续也是一种定,这里称为法流定,就可以得一心。就比如说我们看书,这一段记载得很清楚,是引导我们要破除贪嗔痴的,是引导我们要明白五蕴不可得,要明白六根、六尘、六识是无我的,完全是引导我们解脱的。这一段的经文,我们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忆念,不断地讽诵,不断地安住在这一所缘之中,关于这小段的内容之中,令心不散。不断地来回,不断地百回农家调香女,不断地千百回,这样的思惟就安住在法中称为法流定。心就没有这里那里的散,心不散称为得一心,由于思惟法就可以得到法流定。
由于观呼吸,把注意力完全地专注在跟自己的当下,跟当下的呼吸是专注在呼吸上,没有二,就只有一,就只有专注于单单的呼吸上,令心不散,也是得一心。单单观呼吸就能够令行者、禅修者进入真正的禅定,初禅乃至四禅,这也称之为得一心。
观身也可以得四禅八定,并且还可以获得沙门的四种果。不单是得一心蔡文佑,还可以获得沙门果,这是观身。所以称之为法法成就就是这样。我们修行,真正佛陀的多闻圣弟子,观呼吸也可以进入禅定,观身、观受、观心、观法,法法都可以进入禅定,这就是得一心。
我们具足了二十五法,这二十五法具足了,具五缘、诃五欲、去五盖、调五法、行五法,这二十五法具足了,那么我们时时都在道上,时时都在法中见。再也没有时间去看别人的缺点,就只有看到自己的缺点,这时候称为道人,称之为多闻圣弟子。我们时时都在修梵行,这是来检测我们是否在修梵行。梵行称为八梵行,我们要梵行已立,到底我们的梵行有没有建立呢?
(一)信。首先八梵行的具足要信,由于信才能进入梵行。到底我们的信根有没有坚固?信根的坚固是从四个方面建立的。是从佛,了解佛、懂佛、明白佛,彻底地了解佛,了解佛陀,而建立信心的;再从法中,正法之中听闻建立信心;再从僧宝、圣众建立信心;再从圣戒,持戒的好处,持戒的功德建立的信心。这四种称之为不坏净,四种不坏净,不坏净就是不被改变,他的信根就坚固。信念的坚固称之为不坏净,信很重要,由于信根具足者就可以进入真正的梵行。
(二)持戒。由于信根具足、持戒就进入梵行,他时时在进入梵行了。
(三)多闻。由于信、持戒、多闻,多闻很重要。所谓的正见就是由于多闻进入的。
(四)博闻强记。由于多闻还要培养记忆力,记忆力的培养很重要。记忆力的培养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对比丘们(对他的弟子们)有一些直接的方法。
比如说到了中午的时候,静坐的时候,佛陀就教他的弟子要回忆。这种回忆不是妄念,是用正知跟正念来回忆,是用正知来指挥回忆。回忆什么呢?早上一醒觉,早上醒来的时候,刚刚一醒觉的那一刹那,醒来的那一刹那,到底是想什么?起坐以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他着衣持钵,走过哪个村庄?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他是怎么获得饮食的?他就要通通地回忆,获得什么样的饮食,是什么样的施主供养他什么样的饮食?都要完全尽量地通通地回忆。他是怎么回来的?佛陀一般要求他的弟子,去是怎么去的这一条路,还是要求他的弟子回来还是从去的路线回来,然后找一个安全、无人打扰的地方受用饮食。
并且还有很多的尊者在获得饮食的时候,甚至于很威仪地手里持着钵,就为施主简单要说法。如果环境好,要坐着,施主也坐在他身边,说法说了一段,令施主欢喜,成就了他的信根,成就了他的戒,增上戒、增上欢喜心、升进心,他才会离开,这就是佛陀的弟子。
回来之时到底是怎么回来的?是怎么坐下来的?是怎么受用饮食的?受用饮食以后洗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原来我就这样做,这样的回忆是整个一上午,这是培养记忆力的。有明确的圣典、文献里边的记载,这是佛陀的教导。
到了今晚上就决定了不起坐了,不起坐就回忆一整天到底走过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这一整天在我的身心上,六根对六尘上发生什么事了?通通地回忆。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就会越来越稳固。
还有很多的尊者,还有佛陀很优秀的弟子是怎么培养记忆力的呢?今天听佛陀说法,他就要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把它忆起来,忆起就是讽诵,讽诵就是内自思惟,这叫复习,不断不断地回忆。今天听来的,记起来了,终于全部记起来了,一句都不会忘失。好了,那昨天呢?我从见着佛陀,他讲过什么呢?全部把它记起来,这就是真正的讽诵。听闻以后不讽诵,记忆力不会强记,会得不到真正的强记,记忆力不会很强。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不断地培养记忆力,多闻还要博闻强记。
(五)得四禅。四禅是根本静虑,假如说心还没有定,心还没有平衡而平稳,还没得到根本静虑,是不可能解脱的。为什么?这里要有理由。我们现在是在暗室,在黑暗之中,我们没有见到光明。还没有光明的出现,我们对周匝一切的事物是模糊的,是不清晰的。真正的禅定就是一把火炬,手里持有一把火炬进入暗室把事物看清楚。真正有了禅定,就可以把我们的身心世间(五蕴)照见很清楚。一旦禅定生起来,智慧之光自照而照他。就能够把自我的身心,自我的五蕴看得很如实,如实如实的无尽的沉沦,很清楚,没有一个我。这样就是真正的禅定的作用,得四禅很重要。
现在我们就如同室外点蜡烛,我们现在是在室外点蜡烛,被风的干扰。被风干扰看周匝、看周围就很不清晰,就很模糊。现在我们是心散乱,我们这颗散乱的心不了解自己,伤害自己不知道,伤害别人不知道。有很多的语言不当说的,让这个团队不和谐了,生是非了也不知道,不知道自己在犯错,因为没有禅定。哪句话当说,不知道;说出去了,也不知道。害得别人不和谐,团队不和谐了,他也不知道。
有了禅定就不一样了,就像室内点蜡烛。在室内点蜡烛就不一样了,同样都是点蜡烛,在室内点蜡烛没有风的干扰。由于没有风的干扰,看周匝、看周围的事物就很清晰。我们有了禅定以后再来照见自我,再来生起如实知见,如实知见就会相续,就不会起习惯性。
同样了解自己就了解他人,彻底地了解自己,彻底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就是禅定的功用,禅定的作用。根本静虑很重要,要先获得真正的根本静虑。假如说要见道,要见到真正的圣道,要见到真正的圣流,要得到真正的果、涅槃的果、不轮回、超越轮回、一切的圣果,必须要有六地定。
假如说没有六地定,不可能证得沙门果。是哪六种地?到达哪六种地方?哪六种禅定?叫六地定。就是未到地定、中间禅、初禅乃至四禅都可以证到圣果位。当然假如说是佛陀的多闻圣弟子,他不在未到地定上证到圣果位,他要获得四禅八定一起证。获得了四禅八定一证,四果一座之间就完成。灭尽定种种定的完成、慧的完成,严饰叫庄严,假如教理通达的都是要获得四禅八定一起证的。禅定很重要,得四禅,要获得真正的根本静虑。
获得了真正的根本静虑就可以漏尽,漏尽很重要。漏尽通,任何的异教,任何的教文都没有漏尽通。漏跟烦恼是同义语,漏跟结是同义语,结,打结了。漏是烦恼之异名,或者是结或者是使,随使使,或者是随眠烦恼,或者是见惑、思惑,都是跟漏有关的。
(六)漏尽。这里的漏,漏尽分欲漏、有漏、无明漏、烦恼漏四种。欲漏:断掉了五欲的烦恼,要断掉五欲,叫欲漏。有漏:要断掉有漏,就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要超越,叫有漏。无明漏:要完全地超越有,超越无,超越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十二因缘。烦恼漏: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要通通地断掉,才是这里的漏尽。
漏尽以后就称之为“养众”,养众就靠德行,德行很重要。德行要注意自己的身行,身体要轻柔,要决定地放生,不杀生;要决定不偷盗,要布施。使用身体,要少欲、知足,不贪欲。
我们的语言决定不说妄语,要说真实语、柔软语、可爱语,欢喜语、如实之语。绝对不两舌,两舌很重要,犯了两舌你就对任何的经法看不懂,任何的障碍就会伴随而生。只要跟道不相应的,讲别人缺点的,很随意讲的,这是你的习惯性讲的,你还觉得不怎么样,其实你的修道不得进步,这叫两舌。凡是跟此人讲另外一个人,不管你讲什么,都是属于两舌,要注意我们的正语。还有绮语,包括开玩笑、花言巧语、言过其实、调侃语、说小品都属于绮语。恶口就是骂人、诅咒,就连诅咒也不可以,发誓都不可以,一旦发誓你是起了嗔心的,一旦发誓起了不高兴的,都会影响我们道业的成就像素地牢。
(七)养众。所以我们要养众,这个养众是靠德行。就是说因为你的存在,有很多人看到你就生起修行的信心;因为你的存在,很多人看到你就生欢喜心。因为你的身心是和谐的,你的身心是安详的。
(八)广演佛法。广演佛法分两种:身教和言教。身教: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身体的行为时时都是威仪的,行住坐卧都在道中,都在正知当下,都是具足威仪性、律仪性。他的语言就能够宣说佛法,因为他储存了佛陀的圣知见,圣知见他统统地储存了。就如同衣柜里边的衣服,储存了非常富足,非常富足之后自己什么场合,什么季节受用什么衣物,随取随用。任何人到了他的身边,他所到之处都能够恭敬每一个人。见到每一个人,颜色、款式、尺码,都能够供给每一个人,这就是真正的广演佛法。
他自己每个当下修什么法,每天修什么法,时时修什么法,他都能够择法。因为他听闻以后有丰富的圣知见,大量地储存圣知见,大量的佛陀的圣知见、圣言量从他的内心之中、记忆当中随取随用,大量地涌现出来。他就是充满智慧的行为,智慧的人生,智慧的表象。每个人来到他的身边,对方的问题、对方的疑难、对方的困惑、对方的纠结,他都通通有方法。因为他储存了,他可以随取随用,这就是真正的广演佛法。所以八梵行才是真正的梵行已立,梵行已经真正地建立了。八梵行:信、持戒、多闻、博闻强记、得四禅、漏尽、养众、广演佛法。
好,接下来随意地内观。内观就是不离开我们的观呼吸、观身、观身体的感受、观心跟观法枫色幻想,要不断地内观,不断地训练,训练我们这颗心,要不断地专注在一个焦点上,不断地专注在一所缘之中,令心不散。就只住在法中,住在自然的随顺于法,如实知之,随顺觉观。不做任何的改变,法会处理,法会改变我们不正确的行为模式,这就是法的力量,这就是安住在正法之中受益的缘故。
(结束)

滇悟禅师(宽宏法师),云南大理人,11岁在云南鸡足山出家。1993年在西安草堂寺(当年高僧鸠摩罗什译经故迹)求授具足戒。
曾任扬州高旻禅寺禅堂堂主,曾独自行脚中国四大名山,徒步川藏,青藏,新藏。修学原始圣典四部《阿含经》以及《现观庄严论》、《入中论》、《俱舍论》等经教。
2000年始隐居陕西终南山16年,传承延续、深入实践佛陀时代止观禅法。
服务众生,不求任何回报,继承如来之悲愿。”滇悟禅师如是言如是行。
2012年于九华山指导密集禅修
2015年于青岛指导密集禅修
2017年春节于福建平潭指导十日密集内观禅修
2017年端午于福鼎资国寺指导十日密集内观禅修
2018年春节于北京指导十日密集内观禅修
2018年九月于吉林敦化指导十日密集内观禅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