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凤仪唐卡学佛︱佛教的世界观 三千大千世界-泓臻说唐卡
庞凤仪唐卡学佛︱佛教的世界观 三千大千世界-泓臻说唐卡
庞凤仪
精神的旅程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净化的旅程。当你知道这一点,就会变得谦虚。
佛教的世界观 三千大千世界
“世界”这一概念源自佛教,佛经《楞严经》中说:“世”是迁流之意,指时间,时间从过去流到现在,又流向未来,从不停留。“界”是空间之意,指方位,有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还有上下十个方位。世界和宇宙一样,都是指时间和空间,但这里我们主要讲述佛教关于世界构成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世界的形成
关于世界如何形成的问题,佛陀在《起世因本经》中解说了世界形成、发展、组织和灭亡的过程。经书中说,“空轮”是宇宙的空间,充满各种构成世界的物质。由众生业缘的风起,在“空轮”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着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此称“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简单说就是,“空轮”中产生“风轮”,“风轮”生出了“水轮”,从“水轮”中产生出“金轮”。《起世因本经》第九品中说道:“时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即复造作须弥须山王……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乃于其中,置大水聚,湛然停积。”
世界的演变
世界产生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佛教法印第一条是“诸行无常”,因此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为现象都必然接受这种无常规律的支配,作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必然也是无常的。佛教认为每个世界都要经历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阶段的演变,“成”即是上文所说的世界形成过程;“住”即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坏”即是世界毁灭状态;“空”即是世界不存在了。每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并不都是同时进行的,而是此起彼伏。也许这个世界正在“成”的过程中,那个世界在“住”的阶段,另一个世界却正在毁灭,所以整个宇宙就是按照这种无常的规律无限地循环着。
世界的形成和演变
佛教认为世界由风、火、水、土形成,此唐卡即反映了佛教对于世界形成的观点,外层为风火,内层为水土,水中画有各种生物,以代表生命。
四大洲及风火水土图
《四大洲及风火水土图》是根据《时轮经》的记载绘制而成的。《时轮经》是密宗最后一部经文,代表着密宗理论的最高峰。它对密宗世界观的解释是最复杂、最具权威的,其他任何经文莫能与之相比。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认为,如果理解了《时轮经》,那么其他任何密宗经文都不难掌握了。
佛教认为宇宙是由比恒河(印度第一大河)沙数还要多得多的“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组成。“一小世界”是构成宇宙的世界系统中的最小单位,而我们人类所居住的“世界”还仅是这“一小世界”中的一部分。
佛教认为,“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在须弥山上有诸天界,日月星辰悬于山腰。须弥山的四周围绕着“九山、八海、四大洲”,四大洲分别是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和东胜神州。另有“七香水海”和“七金山”作为须弥山的内围。
“七香水海”统称为内海,都是香功德水,奇香四溢。因为海上飘满了各种香花,如郁钵罗华,即青莲花、黛花;波头摩华,即赤莲花;拘牟陀华,即地喜莲花;奔陀利华,即白莲花等。
“七金山”统称轮围山,从里层到外层,分别名为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亦名象鼻山)、持地山(亦名持边山),与“七香水海”依次交替排列,山上多住的是圣贤鬼神。
世界的中心
佛教认为,“一小世界”的中心,更准确地说是中轴,是须弥山。须弥是梵语,意即妙光、妙高、安明、善高、善积等。须弥山是由所谓四宝,即金、银、琉璃和玻璃构成。
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的长度单位名称。山顶有善见城,为帝释天所居之处。其周围四方各有八位天道,帝释天在山顶统领须弥山周围的四方诸天,合起来共为三十三天,帝释天即为三十三天主。
须弥山整体呈长柱形,但上下俱大,中腹内收,宛若缩腰鼓磉。须弥山两端直插海中。
须弥山图
《须弥山图》表现了藏传佛教对于世界构成的观点。须弥山是一小世界的中心,所以许多佛教造像或绘画都以此为题材,来表示天上的景观。这幅唐卡上部表示“天堂”,绘有腾云驾雾的仙人;下部代表“地狱”,绘有恐怖畏惧的情景。
世界的划分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除了太阳、月亮,还有众多的星球,这一切所组成的世界,佛教经典里称为一小世界。在每一个小世界中,又根据有情的生命层次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就是佛教对于世界的基本划分。
欲界,生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在佛教看来,欲望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佛经中又具体说到了人类有五种欲望:财欲,对财富的渴望;色欲,对异性的渴望;名欲,对名誉的渴望;食欲,对食物的渴望;睡欲,对睡眠的渴望。这五种欲望建立在色、身、香、味、触这五种感官的需求之上。欲界中的众生,虽强烈程度不同,但无一不是沉溺在对欲望的追求和享乐之中。
色界,“色”在佛教中代表“物质”,而非女色。色界中的人不像欲界中的人那样对物质充满了无尽的渴望,但却享受着禅悦的快乐,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要想进入色界天,人们不仅要能够布施所有、受持五戒十善,还要修习禅定,通过修行才能升入。据禅定境界的不同,色界天又分为四禅十七重天,即初禅三重天、二禅三重天、三禅三重天、四禅八重天,由禅定的境界决定其在色界天的层次。无色界,是三界中最高的一界。
无色界是纯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过修四种空定而获得的果报,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十方微尘世界
佛教认为,以凡人的智慧看来,虽然每一个小世界都已经大得惊人,但事实上,如此“大”的世界在宇宙中就像沙粒一样渺小。所以,佛经当中经常以“十方微尘世界”来形容宇宙之“大”、世界之“小”。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散发于其间的微尘是无量无边的,而在这十方世界里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微尘那样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