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凤仪善有善报:做好事有利于健康?-张家口慈善义工
庞凤仪善有善报:做好事有利于健康?-张家口慈善义工
庞凤仪
温柔地对待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温柔地回馈每个人。
文丨王亚宏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多做好事,有利健康,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宗教人士布道的语言。不过,这次的建议来自科学界。科学家们用数据证明了善有善报确实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因为“做好事有利于健康”。
行为无私,结果有利
在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幸运的是,也有不少热心肠的人正为不完美的世界补上残缺。
在经受过飓风侵袭的加勒比海附近的城市,在遭受了干旱侵袭的非洲村庄,都能看到来自外界慷慨的捐赠物资以及活跃在第一线的志愿者。这些人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了温暖的手。研究发现,救人于水火的同时,他们无私的行为也能帮助自己改善健康状况。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流行病学教授河内一郎说:“研究表明,在社区抗灾过程中,社会维系和急救包以及医疗用品等物质资源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能帮助获得社会支持的人恢复健康,也对提供帮助者的健康有益。”
有不少人在自然灾害后,第一反应是报名进行志愿服务和捐赠。驱使他们行动起来的一个原因是,如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至善科学中心研究员、社会学家克里斯汀·卡特所说,“团结在一起会让我们在灾难中感觉不那么孤单。”
“当生存受到威胁时,我们会伸出援手,加强我们同周围人的联系。我们表现出慷慨。我们表现出同情心。我们表现出感激之情。这些都是能让我们彼此之间产生联系的情感。”卡特说。
一个经常做好事的人,由于本身的行为和因此而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感受到温暖和愉快,获得精神上的平静和舒展。加拿大弗雷泽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参加这项研究的加拿大和南非超过200名的大学生每人收到一笔买礼包的钱,他们可选择买给自己或买给医院中的孩童。研究结果显示,那些选择了用钱买零食给病童的大学生所得到的幸福指数高于其他人。研究人员劳拉·阿克宁表示:“帮助别人会感到快乐,因为这早已在人类本性上根深蒂固。”
助人为乐,健康快乐
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健康心理中心创始人、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博士一直在研究同情和善意等积极情绪对大脑的影响。他表示,在进行慷慨的活动时,大脑的表现与进行享乐活动时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为自己做事情时,积极情感的体验较为短暂,因为它们依赖于外部环境,”他说,“而当我们从事慷慨行为时,积极情感的体验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可能比参与的具体事件更为持久。”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充满了竞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使人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花点时间,多做些利人悦己的好事,以调适心理,缓解精神紧张,这可起到维护身心健康的作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的健康策略与衰老研究教授约翰·罗博士甚至认为,人们可以把做好事当作保健手段。“我们有充分的科学信息证明,志愿服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倡议。”
“如果有退休人士来我的办公室咨询,我会问他们,‘你吸烟吗?你运动吗?你的饮食怎么样?’我还问问他们是否从事志愿服务。”约翰·罗说。
从事志愿服务会让人感到快乐,而这种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的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调节处在最佳水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科学证据表明,志愿服务同降低血压和降低死亡率等健康益处存在相关性。
助人为乐也带给施助者更多快乐。一项研究表明,志愿帮助孩子阅读和写作有助于老年人缓解健忘,并且更好地保持身体灵活。做义工的老人能远离抑郁,提高生活质量,对自己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参加的志愿活动越多、越频繁,幸福感提升程度就越高。在相关研究进行的两年时间里,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志愿行为让受测者的抑郁情况、生活水平和满足感得以改善。
老少皆宜,平安喜乐
从事志愿工作对年轻人的健康也有所帮助。
加拿大渥太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显示,年轻人从事志愿服务,会有助于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健康,从而远离心脏病。研究者发现,经过10个星期的社区志愿者活动,参与测试人员的心脏多个健康指标都有显著改善。
汉娜·施雷尔博士领导的这项研究旨在寻找志愿者工作与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关系,共有106名未满20岁的学生参与研究,他们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10个星期时间内经常做义工;另一组则只被列入义工后备名单。研究者测试前先记录学生们的体重指数、炎症情况、胆固醇状况等影响心脏健康的因素。此外,受测者的自信心、精神健康、情绪和同情心也被记录在案。
随着研究的展开,志愿者组的学生每周会做一个小时的义工,到附近的小学帮助孩子们进行课外活动。10个星期后,相比另一组学生,他们的炎症症状、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有显著降低。
施雷尔博士说:“看到支持社区其他人的社会活动能够改善青少年健康,这是令人鼓舞的发现。”她提醒人们,心脏病的症状最早可能在青春期第一次出现,过去的研究结果显示,压力、抑郁和幸福感等心理因素会影响心脏病的发生。
看来,温柔地对待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温柔地回馈每个人。
推荐阅读:
为什么我依然相信善恶有报?
善恶有报的信念守护着社会秩序的底线。
作恶的人不是不知道自己作恶,而是自信作恶不会受到追究制裁。
在有恃无恐的恶行面前,善良的人只能诉诸信仰,叹一句“人在做,天在看”。“天”是否真的在“看”?“看”过之后又会怎样?
有人就认为“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只是弱者的自欺。还有人因此参与到为恶的行列,似乎不这样,自己就吃亏了。
我依然相信“善恶有报”。
善有善报,永不过期
善良原来是有续集的,像纳米一样会发生连锁反应,成就了伟人,也成就了伟大事业。
种善因,得善果,从花开到结果,隔着的只是一个茂盛的等待,善有善报,永不过期。
种下善良,总会有秋收的季节,种下美好,总会有幸福的回报,善有善报,即是故事的开始,也是故事的结局。
万千人海中和你相遇,便是一生的温暖,你给我一次拔刀相助,我就许你一个盛世太平。
清欢渐远,浅笑安然,一心向善,永不过期。
当科学能证明善恶有报时
对善恶有报的信,也正说明人的思想是开阔的,开明的。心态的开放传达着生命对未知事物保持的谦卑。因为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不会随意地用极端的思想,去封闭自己的出路,思想境界也很容易摆脱恶念的禁锢,开明的思想产生的效应,自然地能够感应天地之间的和谐。也正如医学古籍中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命自然健康,自然福寿。
行善与健康,竟有这么重要的关系!
人要获得健康,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活动就应成为一种“善”的活动,为此,人们必须遵守人际关系伦理规则。社会生活表明,人们遵守了人际关系伦理规则就“必然幸福”——自己产生愉悦感,心情舒畅,“身心互资”,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如果说道德活动是实现人的健康的道德原因,那么健康则是人的道德活动的直接结果;如果说实现健康是我们的目的,那么行善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概言之,善行是健康的道德基础,健康是善行的功能体现。
“善行”要真正成为健康的道德基础,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是关键的一环,只有完成了这一转换,由“善心”所控制、调节和评价的“善行”才是表里如一的,其健康功能也才会是完满的。
要创造善以利健康,创造者必须认识善或具有“善知”。对善的认同,是在对善的本质和特征的了解与把握,即在对善的认知的基础上的道德升华。这种升华,意味着主体既认识了善,在此基础上又发自内心地敬仰善,并自觉地服膺道德规范他律性的约束。一句话,这种升华使善成为了主体心灵的真实,即实现了由“善知”到“善心”的转化。可以看出,“善知”作为一种“德性之知”,它为主体的道德升华即形成“善心”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毋庸讳言,“善知”也就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的道德智慧。
爱洒四方
做义工快乐 做快乐义工
张家口慈善义工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