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庞凤仪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凤仪品茗闲话|也说“思维大于技巧”-品茗

2019-04-09 全部文章 255

庞凤仪品茗闲话|也说“思维大于技巧”-品茗

庞凤仪
点击上面蓝字“品茗”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这是四年前的一篇旧文。刚才在微信中与一语文同行老师说起观察与思考,便想到将它翻将出来,稍作修改,在这里推出。
“思维大于技巧”。
新学年的开学之初,市教科院的教研员在与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座谈时提出的这个观点,我是颇不以为然的。这本来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是教育的基本常识,根本无需去强调。可谁知,在我们的老师将这句话写进了高三复习计划之后,竟引来了一些反对,甚至还让个别领导人不高兴,对个提法作了批评。
我觉得,将“思维大于技巧”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本身已经是一个错误,甚至可以说是荒唐;提出来了,还要批评它,认为这不利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就更错误了。我倒也想来说一说这“思维大于技巧”了。
要讨论这“思维大于技巧”,需先考察一下提出这句话的背景。
这十多年来,各地各学校高三年级的主要任务早已经不再是教学,而是复习,而且不知是在什么时候被我们教育者创造性地设置为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
说是复习,不如说就是进行着海量的练习和考试,目的就是将学生成功地训练成为考试的熟手,应试的机器。有考试,就必定有考前的指导和考后的讲评,主要的任务,似乎就是在进行着应试技巧的传授和训练。甚至就有些学校和老师传授给学生一些高招,在不用读文本的情况下,能让学生如何去回答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技巧”。
常听理科老师抱怨,学生们已经没有审题和思考的习惯了,只忙于拿到题目就写,抓紧将大量的习题完成,实际上是应付了事。
语文学科这样的问题也很严重,不少学生,确实是在没有阅读文本的情况下,也洋洋洒洒地将答题框用文字填满了,根本没有看清作文的材料和要求,也能将800字凑足了。那有什么技巧呢?聪明的指导老师就有指导了,前面用“题记”,直截了当地点题给阅卷老师看,后面还可以加一个后记以强化点题的印象;写议论文,用排比句提出三个分论点……高考命题者不是没有看到这些个弊端,就我们语文学科而言,这些年的高考试题是在进步着——尽管争议还是不断,越来越重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考查,相对淡化了简单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字词句等语基的题目数量较前些年有了大减少,分值低了,难度也在降低,而主观题的数量在相应地增加,作文也由60分高调为70分。这些变化,我认为就是命题者针对前些年中学为了方便应试,只抓前面的基础,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现状的一种矫正。因而,早在五六年前,在一次全市的复习工作研讨会上,我就提出了,复习的重心应该后移,也就是由重抓前面的语基,而转为重视阅读和写作这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的重点就是思维习惯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
“思维大于技巧”应该说是一个再简单也不过的常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个道理不会有人不懂吧。技巧的有用与否,于数理化学科,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就语文学科,我只知道两点:一是不读懂文章,是无法准确回答命题者提出来的问题的,即使是我自己命制的一些题目,过了若干时间之后,若不能将文本再阅读一遍,也是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来的;二是我本人,三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涯,我是清楚一些答题规则和技巧的,比如,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但是,让我带着这些个规则和技巧去做学生手中的英语、数理化试题,我肯定无法下手。因为我对那些知识内容不了解,更缺少学科思维的训练。
再看我们高考的语文试题,2011的江苏卷,就有两处出现了让你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这些年,“归纳”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比重也在增加着。应该说,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只要你真的读懂文本了,回答问题是无需有什么特别的技巧的。
我丝毫也不反对技巧,反对的是那些不重视内容只注重技巧的小巧。希望能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较高的思维水平的大巧。
而这习惯和能力也是技巧,是大技巧,而不是投机取巧之小巧。思维习惯和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你身上的哪一块肉是昨天的午餐吃出来的?”若干年前,我就常常对学生说这句话,就是想努力纠正他们中存在着的太过了的急功近利,还提出“‘一梳黑’梳黑了什么”的问题,告诉他们一梳就黑,恰恰是最最可怕的,是危险的。
今天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看了凤凰卫视的《大讲堂》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教授的“试答钱学森之问”,有了触发。批评“思维大于技巧”的领导其实也是很有学问很有水平的。

相关文章